关灯
护眼
字体:

[唐]大唐长安(385)

作者:金玉满庭 阅读记录

外头的日光正好,张九龄却忽然没了游玩的兴致,他看着大好的风景又想到了被贬至此的自己,不由轻叹一声: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一时之间,疲惫感瞬间涌上心头,几乎要淹没了这位为大唐奉献了终身的老人。

“咣当咣当!”

“咣当咣当!”

张九龄皱眉,听着敲门声。

谁这样没礼貌,老夫正在这感伤着呢,在那那么用力的敲门干什么,影响老夫作诗的心情。

可如今家中的小厮被他使唤去牵马去了,他赴任荆州也只带了这一个书童,无奈之下张九龄只好自己去开门。

“老师,我来找你啦!”

门外却站着乌泱泱一群人,为首的正是笑的一脸纯洁无辜的李长安。

张九龄被忽然出现在自己家门口的李长安震惊了片刻。

“你……”

“没错,就是我,老师的学生,李长安!”李长安得意笑道,“老师府邸这么偏远,还好我聪明又机智才能顺利找过来。”

张九龄听着李长安熟稔的语气,目瞪口呆:“老夫何时成了你的老师?”

“先前在信中说好的呀,若是日后能再有缘相见,张先生便愿意我跟随你学习。”李长安还直接从袖中掏出了证据。

还是数月前张九龄和李长安的通信,李长安言辞热情的吹捧张九龄的才华,并且说只恨自己被困在长安没有机会向张九龄学习圣贤之道。

而一向好为人师,又习惯说漂亮话的张九龄顿时写信回复“其实我也很想让公主当我的弟子,只是太可惜啦,我们相距数百里,我没有那样的荣幸担任公主的老师。”

李长安又回信说日后必能再有再见的一日,到那时候她必定会亲自向张九龄请教圣贤之道。

张九龄只当做李长安是安慰他,毕竟他是被李林甫排挤出长安的,恐怕这辈子都回不了长安了,出于礼貌他就又给李长安回了一封客套信……

然后现在,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也见不到的李长安,正拿着这些证据上门找他要名分来了。

张九龄:“……”

我就出于礼貌客套客套你怎么还当真了。

李长安不仅当真了,她还拉着自己的全家一起过来了。

既然张九龄也是他的老师了,那四舍五入张九龄和沈初就是忘年交的好友了,给自己好朋友做一下考前辅导很合理吧?

那再四舍五入,裴素裴芸也是他的好友,给自己好朋友找块地种粮食也很合理吧?

在几步外,一个牵着瘦马过来寻张九龄的中年男子看着这幅场景不知所措。

“子寿兄……”

原来子寿兄邀了这样多的人一同去踏青吗?

第一部分。

“若是你有拿不定主意的事务,来问我就行。”李长安也知道孟浩然的性格。

嗯……完全没有情商。单从韩朝宗要举荐他,他却因为与朋友喝酒,耽误了时间,这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孟浩然虽然诗写的好,但是做事不太靠谱了。

更不提他那句流传甚广的“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反正自从孟浩然写完这首上怨皇帝下怨朋友的诗之后,就再也没人提出要举荐他了。

交代完了孟浩然后,李长安就盯上了她一开始看中的那个村子,正是前几日她和孟浩然一同去招兵的村子。

宁村,一个村子里几乎全都是姓宁的。

也是李长安选择的试验村。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知己知彼。

李长安没有带任何人,只她一个人背着小书包日日往宁村跑,书包里背着她的一日三餐。

每日一大早,李长安就啃着胡饼来到宁村,然后就往村头一坐,村头这棵榕树下是宁村的情报基地,老人和闲暇无事的妇人都在此处聊天。

一开始李长安凑过来这些村民还不适应,后来来的次数多了,再加上偶尔李长安会给她们分享胡饼,也就熟了起来。

“所以你家七十亩地就收不过来了?”李长安饶有兴致听一个老妇抱怨。

在前几天的聊天中,李长安已经知道了这位宁七娘家里的情况。

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生了孩子但没分家,两个女儿嫁出去了,加上她和老伴,家里一共有十二口人,家里有四十亩祖上传下来的永业田,还另外分了三十亩朝廷的田,总共七十亩。

只是现在二儿子在州府里服役,三儿子的夫人怀着孕月份又大了,家里剩下的劳动力人手不够,地到现在还没有翻完。

也不止这一户人家有这个情况,荆州近来在修整运河水道,许多人家家中的男丁都要去服徭役,宁村去了好几十个男丁,自家地里的活就耽误了。

李长安觉得这个时候不该大规模征发民夫修整水道。七月正是农忙的时候,田地里的劳动力不充足会耽误明年的收成。

不过已经征发了,那也没办法再把人给叫回来,只能从别的地方补回来。

李长安看着不远处的稻田,一只老黄牛正拖着犁,还有两个穿着粗布麻衣的男人在牛后面推着,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很吃力,需要那两个人把犁抬起再换方向。

大唐应当已经有了曲辕犁,只是现在还没有传播开。

李长安打算今天回去以后带着裴素去一趟木行,打两架曲辕犁带过来。

这边又聊开了新的话题,话题的内容围绕着村东头那个死了男人的宁大虎家的娘子,说她男人宁大虎战死沙场了,村里就有不三不四的人去欺负她这个寡妇。

上一篇: 白虹贯日 下一篇: 折枝为良缘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