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唐长安(613)
打下邺城并不算难, 邺城北边就是常山郡,常山郡如今由颜杲卿把持,南侧则是她已经收复的领地,南北孤立无援,一南一北同时强攻邺城,邺城守不住。
可李长安不想强攻邺城。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李长安念着一首诗。
这是杜甫的《石壕吏》。
李长安从未来过邺城,却已经先认识了邺城守城的将士。
难的不是该怎么打下邺城, 而是该怎么减少伤亡。戍受邺城的叛军,不仅是她的敌人, 还是石壕村老妇的儿子,是那个“出入无完裙”妇人的丈夫, 是大唐的百姓。
该想一个能尽量减少损伤的攻城办法。
“主君。”一道声音从帐外响起,一个披着斗篷的身影走了进来。
“没人发现你吧?”
“没有, 所有人都以为我还在大同军中。”来人掀开了兜帽,露出一张清秀的脸。
是樊宁。
“这时候我应当在大同领兵准备攻打太原。”樊宁道,可实际上她已经不在那了,而是已经回到了她的主君身边。
樊宁接到李长安的消息之后就离开了大同,日夜兼程赶路,终于在今日回到了李长安身边。
“在营中藏好,先别让旁人知道你回来了。”李长安吩咐。
“好。”
樊宁没有问为什么,她一向都如此,沉默忠诚,主君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
不过虽然暂时不能露面,可也不代表不能做其他工作。李长安把樊宁拉到沙盘边上,让她也看看地势。
李长安已经有了一个不成形的想法。
“天命在我,上天派雷神助我攻城,凡人岂能与天神抗衡?”李长安一字一句缓缓道。
“邺城百姓也有不少曾经在洛阳境内做过工吧?想必他们的心还是向着我的。”
邺城在河北道最南边,与河南道相邻,寿安公主李娘子在河南道已经流传的神乎其神,几乎要和神仙划上等号了,邺城靠着河南道,也多有听闻寿安公主的名声。甚至在往年非农忙的季节,邺城下面几个县的百姓还会组团到河南道寿安公主名下工厂内打工补贴家用。
李长安手下养了一大批宣传人才,所赖于她和一众诗人关系好,又有颜真卿沈初几个在文坛颇有名声的老师,李长安在文人之中的名声颇有名气,不少不得志的文人都来投奔她。
一部分人是明珠蒙尘,被李长安安排到了各地为官,另一部分文人治国理政上没什么见地,但是很适合做宣传工作。
邺城沸沸扬扬传起了传言,寿安公主受命于天来邺城平叛,安禄山反叛寿安公主必定会遭天谴。
邺城守将尹子奇听到城中流言,大怒,命令人在城中压制流言,只是流言猛于虎,这个流言还是浩浩荡荡流传了起来。
但是还不够,邺城毕竟属于河北道,邺城大部分百姓只是从旁人口中隐约听说过寿安公主的名字,这一点好感还不足以让他们做出放弃抵抗弃暗投明的行动。
尹子奇怒了,他也采取了措施。不是自称受命于天嘛,他倒要看看上天会不会保佑这个该死的寿安公主。
是夜,月光如水。
几队巡逻的将士围绕着军营中间几座营帐穿插巡逻,火篝将他们的影子投射在帐布上,明暗不定。
“什长,我尿急,实在憋不住了。”一个面貌普通,扔进人堆里都找不出来的士卒一只手捂着腹部低声向长官告罪。
什长瞥了他一眼:“
第一章的第一句,他曾给族中幼年弟妹开过蒙,八岁开蒙的弟妹一日能认识这一句话中的所有字就算不错了。后来他知道李长安已经识字以后改了规划,打算教李长安熟读学而篇的前三章。
只是某人并不是真小孩,在颜真卿教她念过一遍之后李长安就告诉颜真卿她之前已经学完了《论语》,会读会背知道文章意思的那种。
于是颜真卿问李长安学过什么。
“《论语》会读会背,《诗经》会读大部分会背,《尚书》看完了但是只会背一部分句子……”李长安数着。
其实她会的更多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发展脉络、词的发展脉络,各类文学体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以及它们的意义……这些东西。毕竟她学的学科叫做古代文学史而不是儒家经典文学。
颜真卿沉默了。
他看着面前的小姑娘,真情实感发问:“公主到弘文馆中寻我等是想要学习什么呢?”
“我阿娘觉得我字写得跟狗啃的一样。”李长安沉痛道。
然后颜真卿就看到了李长安狗啃一样的字。
颜真卿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于是颜真卿就自己写了一行字,再让李长安照着他的字临摹,李长安写的十分认真,只是一天下来进步不大。
李长安:颜真卿当我老师我能赖着他一辈子!要是进步太快往后他觉得我能出师了怎么办?在我把他全家男女老少祖孙三代都搞到手之前我是绝对不会出师的!
如此又过了三个时辰,中间李长安还在颜真卿家中吃了一顿饭,颜真卿对自己这个新学生颇为赞赏,特意给李长安亲手熬了碗茶汤。
颜真卿钟爱吃茶,还有《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传世。李长安一边回想着她知道的东西,一遍痛苦地咽下了这碗加满了花椒和盐的茶末汤,还要含着眼泪夸好喝。
直到天色将黑,李长安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临走之前还摸出了一张白纸眼巴巴看着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