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争霸的日子[基建](2)
若是只有自己也就罢了,偏偏,偏偏他还带着孩子。
细密的恐惧逐渐攀升,逐渐放大的瞳孔,倒映着灰狼疾速冲来的身影。
“嗖——”
一支半臂长的弩箭后发先至,精准地刺入灰狼的脖颈。
血渍迸溅,伴着一声凄厉的悲鸣,灰狼踉跄倒地。
农夫一个腿软,无力地跌坐在地上。他无意识地抬头远眺,满是劫后余生的茫然。
哒哒哒,哒哒哒——
清晰的马蹄传入耳中,宽阔的原野上,一匹玉骢疾驰靠近。
马背上坐着一名束发少年,英姿勃勃,意气飞扬。他的左手提着一柄精铁轻弩,弩身微微下垂;空闲的另一只手,取下口中衔着的另一把羽箭,敏捷地装在弩上。
再度抬眼,少年黑眸中的灵透褪去,变作沉邃的凝重。
他对着怔愣的农夫大喝:
“趴下!”
农夫下意识照做。顷刻之间,少年复抬轻弩,又一支利箭疾射而出。
利箭擦着农夫的头顶,以雷霆般的速度跃入他身后的草地。
接连的变故,使得农夫浑身僵硬,不敢动弹。直到他感到怀中的孩子轻轻挣了下,小声地对他说“阿翁,有蛇”,方才如梦初醒,惶惶未定地看向身后。
后方,距离他不过三尺远的草地,一条银环蛇藏于缬草之间,七寸之处插着一只弩箭,被牢牢地钉在地上。
乍死还生,农夫抱着幼童失声痛哭。
轻缓的马蹄声渐近,在距离他六丈的方位停下。
少年掀开披风,在农夫面前蹲下,问:
“老人家,你没事吧?”
农夫慌忙摇头,连声道谢。
少年眼尖地瞧见农夫衣襟上洇出的血,眉间轻蹙。
“世子——”
焦急的呼唤声远远传来,与凌乱的马蹄混在一处,听不真切。
一支十人骁骑由远及近,来到田埂。
在农夫逐渐圆睁的视野中,十人皆尽下马,来到少年身侧。
“世子骑术一日千里,我等险些扑落。”
站在最前方的年轻小将率先开口,见到旁边的农夫,不解地接了后半句,
“这是……?”
“文盛,来得正好,安排几人送这位老者去‘援济堂’问诊,他被野狼攻击,伤了后臀。还有这位小童……让医匠细细检查一番,莫要留下惊症。”
小将这才注意到农夫后方的血渍,郑重领命。
“是!”
等小将带着二人离开,少年命人将灰狼和银环蛇的尸体收好,朝河边走去。
“随我去看看筒车。”
河边,那架比屋舍还高的水车仍在兢兢业业地运转。
随行者无不露出讶然之色:“无人推动,此车竟可运作至今?”
“水势滔滔,循环往复,是以用之不绝。”少年——刘昀没有过多地解释势能与动能的关系,走近水车,估算水车的转速。
距离他刚穿到东汉末年的那一天,已经有十年之久。
第一年,因为年仅七岁的原主染疾而亡,他穿来的时候身体格外虚弱,时睡时醒。再加上语言不通,刘昀足足在床上躺了半年,才慢慢“恢复”。
之后便是漫长的调养与锻炼。
等身体恢复到常人的康健,已是穿越的第三年。这一年,刘昀激活了他的金手指——“三墩大学在线图书馆”app。
前世在三墩大学的图书馆卷生卷死,没想到一朝穿越,图书馆对他还是爱得深沉,竟然用“在线图书馆"这个app继续敦促他学习。
没等刘昀想好是继续卷还是转头开摆,一则席卷全国消息让他立即掀被而起。
——冀州爆发了黄巾之乱,仅仅一月,七州二十八郡皆尽燃起战火。
黄巾之乱,这个词对读过《三国》的人来说再熟悉不过。
再一询问,“自称‘天公将军’的张角”,“太平道”,很好,已经不用再想,他确实穿到了东汉末年,离三国乱世只差临门一脚。
而他,乃是豫州陈王的长子。家中的封地陈国,只有9个县,还没有隔壁的颍川郡大,在黄巾之乱的浪潮下,仿佛一根细弱的白烛,随时都能被吹灭。
好在他爹能征善战,擅骑擅射,在起义军中稳稳当当地守住了封地。
刘昀稍稍安下心,便开始了漫无止境的书海战术。
他从浩瀚书海中翻阅知识,不断地总结、实践,努力提高封地的城防与基础建设,增强实力。
其中的一项成果,就是眼前的筒车。
筒车,是水力运作的灌溉工具,利于农业。秦汉之际,大多数农民使用桔槔汲水,直到汉灵帝时期,大宦官毕岚造了翻车,水车的雏形才终于诞生。
要按照正常的发展,从人力翻车进化成水力筒车,中间还要等上八百年。
刘昀占了先知之便,又有高中时的力学知识在手,便着手捣鼓起了这玩意。
且不提水力筒车能节约多少人力成本,仅仅是“救旱岁苦”,便值得刘昀投入精力。
“世子,听说这几日‘天工阁’对便携手/弩进行了二次改良,不知效果如何?”
刘昀回过神,抬起左手,扬了扬握着的轻弩,满意道:
“射程比上回提升了二十丈,射击速度快了一倍。比起精兵弓队,显然还是我们的轻弩更有优势。”
汉弩根据强度,可粗暴地分为轻弩与重弩。重弩大多是弩机与弩炮,重量大,不易携带,以单人的臂力难以拉开。
而汉朝能够随身携带的轻弩,射程比起普通的弓来说并没有多大优势,且弩的装填速度缓慢,成本较大,综合分析,准备一支轻弩队,在战场上的效益远远比不上一支强有力的精弓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