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殿下的冲喜上将军(229)
随着全力的分摊下放,御史台发展成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负有监督百官、典正法度的重大职责。
这下从单纯的打小报告的讨厌嘴碎同学。变成副班长兼职纪律委员。
御史台的作用大了,职权大了。行使的权力又多又杂。难免出现各种问题。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等,更是司空见惯。
前朝就因为这些事,出过几次大事,甚至前御使大夫还参与过夺嫡。
后来被顾庭宛亲手宰了。来了个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为了防止御史大夫的职权过大。皇帝登基以后,想过改制。
但是这大树已经根深蒂固,势力盘根错节,加上内忧外患。根本腾不出手来改制。
不能该就沿用之前的御使监察制度。但是为了将御史台攥到手里。
皇帝大力扶持拉拢当时的御史中丞。也就是秦鸿卓。
秦鸿卓也是能干,胆大。在皇帝的支持下,跟御使大夫互相制衡。跟丞相,三人形成互相的监察。
别说这招还真有用。三人的关系最不稳定。互相监督形成制约。虽然偶尔有些龃龉,没有出什么大事。
加上后续秦贵妃生下三皇子。秦鸿卓就成为最忠诚的保皇派。也在前期发挥重要作用。
他制衡御使大夫,并且联合丞相长孙闻。让皇帝的很多新制,能顺利推行。
并且因为监察职能行使的优秀。贪腐得到遏制。这些年也算是有过大功。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总会变。人心总会变。
人有权利就会想要更多。拥有财富以后,就想要更多的财富。
人的野心就随着这些欲望无限的扩大。
随着众位皇子长大。厉文逐渐成材。秦鸿卓的野心也达到最大。
如果厉文成为皇帝。他作为外公,那么他手里富贵就成为永远的富贵。权势就永远都能窝在他手里。
所以一切都开始变了,他利用职权,扶持亲信,拓展人脉,大肆敛财。
最后斩龙的少年,终究成为恶龙。真是讽刺。
秦鸿卓手里逐渐不干净。他监察的职权行使时也就偏向私心了。
这两年贪腐横行,多少跟秦鸿卓结党营私有关系。
之前太子殿下去赈灾,加上查的贪腐案,抓起来的人,也有一部分是跟秦鸿卓有关系。
太子毫不留情的罢免官员,动了秦鸿卓的利益。这才糟了秦鸿卓的记恨。才有这中毒的事情。
如果厉承死在路上。那么就少了一个最有力的竞争者。
厉盛无心皇位,不争不抢,一个莽夫。厉珂纨绔人性,无勇无谋。厉文就最有可能成为太子,荣登大宝。
无毒不丈夫。秦鸿卓这一招走的很妙。本来是手拿把掐,一定成功的事情。
谁知道遇到各种意外。反而让厉承保住性命,还得了太子之位,并且拉拢到顾庭宛一脉。
简直就是丢了夫人又折兵。午夜梦回。秦鸿卓从床上坐起来,都想不明白,怎么有那么巧合的事情。
三皇子厉文幽禁以后,秦鸿卓就更是兵行险招。出手没分寸了。才会被抓住把柄。
当然变得不止他,长孙闻也一样。只是长孙闻没那么过分。
长孙闻支持嫡长子厉承即位。御史中丞秦鸿卓支持三子厉文即位。
两人各为其主。各有私心。从单纯的保皇派,逐渐分裂。从合作好友,到互相看不顺眼,水火不容。
这些年明争暗斗。吵闹不休。但是因为皇帝未立太子。两人并未斗到明面上。
只是在私下交手不断。互相挖坑。互相制衡。
也在朝堂上维持表面的平和。随着厉承中毒。成为继承人。厉文下狱。
一切平静已经被打破了。这一场战争早晚会爆发。
只是这次打响这场战争,拉开序幕的是太子殿下厉承。
他吹响了号角。作为拥趸。长孙闻肯定会下狠手。而且以他的习惯。要不就不动手,要打就打蛇的七寸。
皇帝握着手里的证据。这就是那七寸。江南织造。可是秦鸿卓最大的拥趸。
一旦这个江南织造被拉下来,秦鸿卓就输掉了。别看秦晚清的事情他推脱的了,这次的事他恐怕脱不了干系了。
舅父果然还是跟年轻时候一样,果断狠厉。
没给秦鸿卓翻盘的机会就罢了,连活下去的机会都斩断了。
皇帝抬头看向秦鸿卓。秦鸿卓脸色铁青。从队伍里站出来,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臣监察不力有负皇恩。轻轻皇上责罚。”
秦鸿卓跪在地上,五体投地,态度最是谦卑诚恳。
这些人啊,在他面前,总是一副小意谦卑,战战兢兢。对下面手段高超,作威作福。真是好一副双标嘴脸。
他的容忍,不过是看在这些人为国为民还有几分功绩。不是恣意妄为的放纵。
既然如此。那么就清一清吧。省的看着心烦。
“既然你知道错了,那么就承担责任吧。你治家不严,治下不严。撤去御史中丞的职位。圈禁在家。禁止任何人探望。
翰林院侍讲学士钟英睿为监察御史。彻查江南织造贪污腐败一案。”
“皇上圣明。”
秦鸿卓知道他这次真的完了。皇上真的要办他了。江南贪污案,三皇子倒台,甚至秦晚清刺杀突厥使者,都未牵连他。现在终究没有逃过。
他现在是一败涂地。难再有翻身之日了。真是时也命也。
有人颓废就也有人欢喜。秦鸿卓这边趴在地上瑟瑟发抖。长孙闻笑的快抑制不住脸上的表情了。
如果不是在朝堂上,他都该蹦起来欢唿雀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