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明天登基(69)
桓子墨早就想过父亲会先问什么,可哪怕是他已经有所预料,真的听到他先关心太子殿下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发闷。
不过他已经习惯了他爹把公事看得更重的行事风格,只是有些小失落而已,连自我安慰都不需要。
只是让他评价太子殿下是什么样的人,他突然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形容。
以往学过的那些华丽辞藻,好像在这一刻都不足以表达他心中所想,于是只能干巴巴地憋出来一句。
“太子殿下是个很好的人。”
桓明德没料到儿子就这么一句话,还在等着下文呢。
桓子墨想了想,又补充道。
“殿下很体恤我们这些伴读,并且十分聪慧,我们四人要挑灯夜读才能追得上殿下的学习进度。”
懂得体恤身边人。
这个形容让桓明德松了口气。
懂得体恤就好啊,先帝那种不近人情的架势,现在想想他还是觉得有些后怕。
第34章 改制
诚然,作为臣子,他没有胆量去说先帝的坏话,但是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已经清清楚楚地体会到了一位上位者在不为臣子考虑的情况下,他们这些臣子,会面临怎样的情况。
遇到事情连轴转都是最基础的情况。
若是说这事情关乎无数百姓,忙也就忙一些,再怎么说也是在救命呢。
可偏偏这种被要求的行动效率,大多出现在一些不紧要的私事上面,这就让人心中有些不爽了。
我寒窗苦读十几年,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抱负,而不是给你这个皇帝的【所谓】小舅子收拾烂摊子来的!
桓明德不知道朝中有多少人抱着和自己一样的心思和期待,但是听到桓子墨说太子殿下懂得体恤的时候,是切切实实松了一口气的。
由小见大,现在能体恤他们这些伴读,等到长大以后,多半就能体恤大臣们。
这样一来,他们至少不用担心再频繁出现大臣们累死在任上的情况了。
想到这里,回顾起过去的这些年,桓明德就觉得心有余悸。
好在,一切都过去了。
于是,桓明德将自己的关注重点放在了桓子墨说的,太子殿下极聪慧这件事上。
聪不聪慧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或许并不太重要,或者说,不至于牵扯到关系苍生这种话题。
但是太子,储君,有没有脑子就很重要了。
前朝为什么亡的?
因为他们最后一任皇帝自命不凡,御驾亲征,然后在万军阵中噶了,别说是遗诏,连后嗣都没有留下一个,于是整个王朝分崩离析。
这件事距离现在还没有过百年呢,桓明德自然是知晓的,所以也对皇子的智商状况十分关注,生怕哪天一不小心的就有人走了前朝的老路。
先帝驾崩之前,夺嫡之战正热火朝天那几年,桓明德下衙之后的时间就在研究各个皇子以及他们儿子的脑子怎么样,然后陷入深切的忧虑之中。
因为,脑子大家都有,但是都不怎么好的样子。
直到有人提起了前太子,也就是现在的陛下,这种忧虑才总算是得到了几分缓解。
毕竟前太子的名声,在朝一段时间的老臣们都知晓,他进入中枢的时间虽然晚上一些,却也能打听到一些消息。
简单来说四个字——鹤立鸡群。
若不是当年太子名声太盛,触动了先帝敏感的权力雷达,又何须走到太子自废,皇帝成了京中笑谈的地步。
所以当时桓明德和朝中其他大臣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
与其选个十年夺嫡五年亡国的被废皇子,不如选有贤德之名的前太子。
至于再下一代的皇帝……得了吧,到时候他们都闭眼了,让自己的下一代去愁不行吗?只要不亡在他们手上就行【bushi】
可以说,阳和年间的那些经历,已经将这些大臣们的心灵给磋磨了个不轻,甚至已经开始无师自通地悟出了几分摆烂学。
但,当初说归说,谁又真的愿意看到自己的家人在几十年后颠沛流离呢?
所以还是有很多人关切起了新任太子的状况。
而太子鲜少露面,除了登基大典和太子册封典礼以外,大臣们就只在中秋宴会上见过这位太子,但是当时他全程没有说几句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静静看着,然后哄着小公主吃饭。
四舍五入,大家啥都没有看出来。
素来关心皇室智商的桓明德如今有了儿子这个太子伴读的渠道,自然是要好好关切一下太子的情况的。
“你详细说说,殿下是怎么个聪慧法?殿下如今也快十一岁了,书读到哪里了?我儿已经读了不少的书,还追不上太子殿下的进度,这岂不是说……”
桓子墨:……又来了又来了
桓子墨很想告诉他,他们在东宫所学的课程与他在家时天差地别,根本没有可比性。
但是东宫中所发生的事情,太子殿下曾经反复叮嘱过,千万不能对外泄露分毫。
其实即便是不说,他们也不敢往外传。
毕竟那课程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不是亲历其中谁会相信那是真的,他心里清楚,一旦走漏消息,太子殿下会遭人诘难不说,他们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不会有好下场。
毕竟太子是唯一的皇子,不管怎么样他都还是继承人,而那些人想要改变这样的可成安排,能做的就只有拿他们这些伴读来开刀。
桓子墨并不想自己的仕途还没有开始就沦为炮灰。
所以面对亲爹的询问,桓子墨也没敢提都学了啥,只是描述了几句殿下的思维敏捷和好学,别的是什么都不敢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