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365)
“不巧,老崔打的就是蹭陛下这顿御膳的主意。”崔连壁向皇帝行礼。
天子哈哈大笑,让顺喜添个座儿,“差你一个不差,多你一个却是正好。”
自皇帝明令削减用度之后,御膳的规制就一改靡费之风,分量对于四个人刚刚好。
“正说到靖宁大婚呢,你也看看。”明德帝把一封折子递给他,他恭谨地接过,
奏折上说,靖宁公主在本月中旬抵达北黎王庭,已于十八日与赤杼太子完婚。在庆典上,大君将苍狼骑兵的兵符当众交给了赤杼。然而当晚,赤杼便旧伤复发,公主花了番大力气才把消息压下去。
崔连壁看罢,眉头紧锁,说:“上月北黎内乱,公主传回的信中就说赤杼太子的身体情况不太好。现在看来……要是他死了,他兄弟上位,难保不对咱们有想法,得早做防备。”
明德帝颔首道:“是这个理。”再示意秦毓章:“让晋阳多注意。”
“陛下,”崔连壁的目的却不止于此,直言道:“有文事必有武备。”
“急什么?”皇帝打断他。
他不急,只以赤裸裸的目光注视着对方。
皇帝嗤笑一声:“等下个月算完账再说。”
“是。”他得了一句话,便心满意足;想起自己陪坐的身份,低头兀自吃菜。
然而明德帝不及他这般无赖,又侧头对右手边的裴孟檀说:“淳懿也是时候回来了,江南已定,他再留下去没多大必要。”
裴相爷闻言,微微一笑,拱手应道:“臣等等就给侯爷发文。”
而左侧静坐多时的秦毓章这才平静地开口询问:“那江南路重造黄册一事,陛下以为如何?”
“许轻名做得好。”明德帝一锤定音,“江南烟雨恬淡,是该洗一洗铜臭,让百姓们把地都种起来,”
“陛下圣明。”
一场比平时还要快上几分的午膳用完,顺喜送走三位大人,回后殿道场伺候皇帝打坐清修。
明德帝盘坐于殿中,面朝圣像;两面大窗皆开,帘随风动,簌簌不止。
“顺子,你说,”他突然问:“这满堂神仙,可能看清人心?”
顺喜在清水盆里拧了帕子,一面替他擦汗,一面絮絮地说:“祖师爷们是天上的人,天机不可泄露。但在奴婢眼里,万岁爷是神仙转世,自然没人比您的道行更高了。”
第171章 九十一
载有圣意的谕旨很快发往江南,在八月第一天送达临州。
早已回到总督府的许轻名在大堂外亲迎,授了黄诏册命,印信从他手里交出去又接回来。虽然只是走了道流程,但从此刻开始,他才能算是真正地坐稳了这个位置。
传旨太监十分客气,恭喜过后,将携带的其他文书交给他,就要马不停蹄地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他道过谢,并没有私下塞金银给对方,亲自把人送出府门,便回去继续处理事务。
江南各处的官员调度本就是由他递的荐书,吏部下达的任命与他的提议大差不差,是以粗略浏览过一遍便让人发往下面的州县。
给黄树石以及其他在救灾中牺牲的官员的追封与抚恤也请了下来,朝廷追授他们增品虚衔,荣及家人,恩荫子弟。
这些都在许轻名的预料之中,但最后剩下的一道公文却令他微微皱眉,随即命人去请小贺大人过来。
书吏前脚刚走,临州知州康琦年后脚便来求见。
初秋萧瑟,康大人却像是踩着春风,一来便撩袍摆跪地行大礼:“制台大人维护提携之恩,下官铭感五内,永生不忘。”
在朝廷对江南官员的处理之中,他作为齐宗源在临州的旧系,没有被贬,能全须全尾地待在原本的职位上,就是万幸中的万幸。
许轻名不以为意,抬手叫他起身,“你在处理各路捐赠物资与清算临州人丁土地二事中做得都不错,谢你自己罢。”
物以稀为贵,人也是如此。对于有能力又心志坚定的,他不介意多包容一些。
康琦年再次整袖,叠掌磕头。
他告退时想着另一位恩人现下是否在府里,能不能见一面,就看到对方迎面跨进院门。
“小贺大人!”
贺今行见人喜上眉梢,便知是有好事,拱手笑道:“恭喜康大人。”
“正想来谢一谢你呢。”康琦年笑眯眯地回礼,但知他来这儿定是有事在身,约好之后再见就体贴地告辞。
他便直入大堂。
许轻名领他到后室,让人在自己的书案对面看了座,示意他坐下。而后将朝廷下达的江南现行职官调度与牺牲官员追封的两道公文展开,摆在案上。
贺今行仔细看完,对朝廷追封的决议略感欣慰。但是,他仍然觉得少了点儿什么,有些疑惑地问:“齐宗源孙妙年的案子仍然没有进展?”
“尚在审理之中。”许轻名摇头,“至少截止今日信来,没有任何结果。”
“此案发生在江南,牵连甚广,但朝廷此时就完成了江南官员的调度,难道不是尘埃落定的意思?”他不明白。
许轻名挥退左右,才温声道:“前一个半月里,江南路该处理的人已经处理过,此时需要的是安定人心。”
他一边将文书收拢归档,一边说:“朝廷不缺想要做官的人,缺的是令行禁止的能吏。作为一个上位者,不求下属实打实地卖命,但一定要肯于服从。御下之道,以势威之,以利诱之,两者结合就是俗称的‘一个巴掌一个枣’。但这巴掌要有理有据有分寸,给出的‘枣子’也要找准关窍且尺度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