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889)
贺今行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然后笑了一下,说:“我差点忘了,我和莫弃争有过交情,他也知晓我和许大人有交情。按他的性格,很可能会替我避嫌,不会把弹劾送到通政司。”
“可这。”郑雨兴看向他手中,弹劾本就在这儿啊。
贺今行说:“没有规定臣子不能同时上两封奏本对不对?万一御史台也收到了呢?”
郑雨兴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慢慢瞪大眼,惊恐道:“那,那您刚刚要是决定留下劾本,岂不就……”
会怎么样他一时说不上来,但能肯定一点,绝不会发生好事。
“是啊,这封弹劾不止针对许大人,也针对我。”贺今行合上奏本,面容沉肃,“我现在就进宫。”
他说走就走,一路大步赶到抱朴殿,竟然又在宫门口碰上了晏永贞。
后者仍然笑眯眯地跟他打招呼。
贺今行拱手道:“晏大人方才不是出宫去了么?”
晏永贞拿出一本奏折,自然道:“朝会上光顾着想新政去了,忘了还有事要向陛下禀报,这不走到一半又调头递牌子。”
贺今行闻言,心中卷起浪涌,情绪复杂到一时难以开口。
二人联袂面圣。
御史台果然也收到了莫弃争弹劾许轻名的奏折,还附带有几份证据证词,衬得通政司收到的这封单独的劾本就像多出来的副本或者草稿一样。看内容,差别不大,看字迹,又都出自一人之手。
明德帝笑道:“这块铁板还挺有意思,怕你们截留他的弹劾还是怎地?搞个双保险,不伦不类的。”
他看向贺今行,笑里带上些许不明意味,“他弹劾许轻名,你就不怕因此耽误江南的事?”
贺今行拱手道:“陛下,许大人对朝廷忠心可鉴,他就任江南是接的紧急调令过去赈灾抚民,在职三年也尽心尽力,朝廷交代给江南的任务没有一件未完成。是以,下官信任他的能力。”
明德帝颔首道:“许轻名和他老师,都是忠心可用之才。”
“陛下。”晏永贞出声:“弹劾送到御史台,又附带证据,孰是孰非该有个辨别查证的过程。不然,难以服人。”
“这倒也是。”明德帝摩挲着指尖,依然点贺今行,“你怎么看?”
后者答:“晏大人所言极是。但江南改税将要起步,主事的许大人陷入风波,难免会波及整个改税大计,所以臣想请求陛下……”
他舔了舔唇,眼角余光瞥到晏永贞也朝他投来注视,心头一颤,垂眸道:“先派人暗中查探,不要大张旗鼓,让改税能在明面上按部就班地开展起来。待查探出结果,再行处置也不迟。”
说罢,他绷紧心神,等待皇帝定夺。
又一刻,落在头顶、身上的两道目光才先后撤去。
明德帝的声音响起:“那就这样吧,朕会让崔连壁派人去查,你二人切勿声张。还有,莫弃争越级弹劾他上司,罔顾律法,罚俸半年。”
“是。”晏永贞领命,没有任何异议。
两人再一同告退。
从抱朴殿出来走在狭长的宫道里,风一吹,因紧张而发的汗水变冷,粘腻在肌肤上,让人浑身不得劲。
快要走到端门,贺今行才开口说:“多谢晏大人。”
“我又没做什么,怎么选择在于你自己。”晏永贞却是摇头,神态依然和蔼可亲,“不过,你今日要是不来,我就得去请老师出山了。”
话罢笑了笑,不再多言,径自离开。
贺今行一愣,先前没来得及细想的怪异之处,此时统统浮上脑海。
御史台收到弹劾,处理的规矩和通政司相仿,要及时送到御前。今晨还有朝会,晏大人能将那封弹劾带在身上,说明御史台收到的时间比通政司要早。可是,他怎么知道,通政司一定会在之后收到同样的弹劾?而且还刻意提醒他,等他一起面圣。
他想叫住对方问一些问题,话到了喉咙口,却发不出声。
唯有目送。
郑雨兴瞧见他回来,忙过来问情况。
贺今行简单说了两句,便找出几张信纸。
郑雨兴立刻帮他研磨,顺口问:“您要写信给许大人吗?”
“不是,我与他暂时不来往最好。”贺今行提笔蘸墨,于信首写下“莫弃争”三字。
郑雨兴看着,说:“对哦,弹劾的源头在这人身上,要是能把他解决了,事情应该好办很多。”
贺今行纠正:“我不是要解决他,解决他又不能解决问题。我是想问他一些事,了解一下情况。”譬如送到通政司这封弹劾,是不是他本人递的。
郑雨兴摸摸鼻子,虚心道:“属下一时想岔了。”
“莫大人并非恶人,当年他就和许大人政见不同,今时今日恐怕也未能合到一处。”贺今行想到这里有些头疼,笔锋也顿住。
江南现状他并不清楚,光是寄信去问太不稳当,他们也没有时间等待。
他想了想,另起一封信,写给他大哥,请他亲自走一趟淮州。
信件也不走驿站,他下衙后去悦乎堂找柳从心,让出发汉中的商队捎过去。
一切事毕,便尽早回家,免得让星央和冬叔久等。
霞光洒满街头,来来往往的人群之中,襕衫与四方巾逐渐增多。
正阳门里外一圈的客栈酒楼生意红火,已是一房难求,可以预见未来一个多月将赚得盆满钵满。街巷散落的茶肆书馆里,亦随处可见文人墨客三五成聚,说文论理谈心议道。
贺今行知道,他们都为后日就要召开的大文会而来。若他还是读书人,身在京城必定也会前去参加,如今情形却是不便相牵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