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乙游玩成刑侦rpg(67)
同事们纷纷关切她:“像这种不是仇杀又不图财的连环案件最难侦破了。”
什么都不图就无法锁定犯罪嫌疑人。
确实。像是第一个案子,很明显就是仇杀,就是凶手的身份有点隐蔽。
“你们的压力大了。”同事叹气,“现在网上议论纷纷。”
这起案件已经有十名死者遇害,尸体都是在公共场合被人发现,其中好几位死者小有名气——网上议论很正常。
夏渔拿出手机看。
“死亡樱花案”的词条下有几十万评论,这起案件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受关注。
评论有好有坏,有善良的有恶毒的。
有心理阴暗的人觉得铁定是死者做了什么不干净的事情被报复,或者干脆就认定死者们都不是好东西。
理所当然地被骂了。
也有分析长帖。
字太多,夏渔直接看开头和最后。大概是觉得凶手受了情伤或者被女人抛弃,才想着要报复女性。
有评论提出异议:【可是听说那些女性死的时候漂漂亮亮的。】
帖主回答:【又恨又爱,虐恋情深呗。】
很好,全是些捕风捉影的话。
根据傅队的侧写,凶手心性不成熟,包括性心理的不成熟,他不会因为两性关系就杀人,只可能是别的诱因。
吃到一半,傅松声也来了。
夏渔往他后面看了看:“怎么只有你一个?”
傅松声打的饭菜不多,刚刚能够吊着命。
他坐下来,说:“还在调查。”
陈寄书在调查江知春的行动轨迹,其他人则是调查死者的人际关系。
死者不是在家里被带走的,根据大家的推测,死者是主动跟着凶手走的——监控里拍不到凶手就算了,怎么可能连死者都拍不到。只有可能是凶手带她们避开了摄像头。
能做到这一点,凶手和死者之间肯定是熟识的。不管是社交软件还是线下,他们之间一定有接触。
不仅如此,凶手如此熟悉摄像头的位置,也跟踪了死者这么久,说明他在附近徘徊了很久,总会有人看到他的。
即使想不起来,也应该有印象。
“傅队,我有个疑问。”
夏渔刚刚听同事七嘴八舌地说着这起案件时,从中获得了一些想法:“凶手是怎么选取目标的?你看死者所处地点各不相同,凶手选择目标也有范围和方式吧?”
不是仇杀也不图财,凶手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位死者当做目标?符合他下手标准的对象并不少,为什么会是这十位?他是怎么进行的挑选?通过什么方式选中死者?
总不可能是路上看到一个就观察一个吧。
“他的作案时间是三月一次,这三个月也包括了挑选时间吧?”
傅松声停住了。
这个问题他们其实想过,但是十位死者并不是全都在网上有名声。
比如第五位死者,一名年轻教师,她为人热情又负责,再加上教得好,家长和学生都很喜欢她,领导对她也多加赞赏。
但也局限于学校。
凶手是怎么挑中她的呢?
像是想起了什么,傅松声几口吃完饭菜,往自己的办公室走去。
等夏渔刨完回去的时候,傅松声正在打电话给姜兴生他们交代什么。
夏渔继续看自己的卷宗。
看的过程比较提神,很多无法解决的重案悬案几乎都发生在这个时期。
功夫不负有心人,夏渔终于在档案上看到了熟悉的陌生人。
【丰昌,38岁,暴力犯罪团伙小头目。在著名清洗行动中,被警方击毙。】
照片有些失真,但夏渔认得出来他就是那个送她出来的大叔。
他的眼神凶恶,有一条长长的刀疤贯穿左眼,面目狰狞。
他当时是这个表情吗?
夏渔不确定。他和那个男孩相比,她竟觉得他更像一个好人。
她继续往下看。
击毙丰昌的警察是张秋山,有点耳熟的名字。她搜了一下,是和平市市局现任局长。
词条上说他在十年前的那次清洗行动中立了大功,又在之后的各种扫黑除恶行动中立下汗马功劳,于五年前被任命为公安局局长,当时年仅43岁。
先记一下,以后或许会用到。
夏渔把丰昌信息导入日志,继续往下看。但都没有关于那个男孩的案件,没有拐卖没有虐童,更没有利用儿童杀人的案件。
也有可能是没有记载。
看了一下午,眼睛有点涩。
夏渔打算出门买眼药水,顺便问问队长喝不喝咖啡。
正在用电脑的傅松声:“喝,顺便给我带一瓶风油精,麻烦你了。”
看着他疲惫的眼神,夏渔肃然起敬。这是个狠人,用风油精提神。
不过他没有抽烟倒令她很意外,她看的悬疑类小说里都提到主角爱抽烟,因为这样可以提神。
不抽烟不喝酒是个好品质,希望傅队继续保持。
去药店的路上,夏渔又感觉到一道窥视的目光,她回头看,没有人。
沉思片刻,她去买了东西回局里。
幸好她多买了几杯咖啡,其他人也回来了。
把咖啡放到每个人的桌前,五个人开了个小会。
姜兴生先汇报:“按照傅队你的要求,我去询问了死者的同事或学生,他们谈到自己确实在网络上提到过死者。”
比如齐巧的同事,他给群友提到了齐巧,说她能力又强又好看,可惜性格太强势不适合当女朋友。
第五名死者的学生则是在群友吐槽的时候,吹嘘自己有个好老师。
凶手就潜伏在其中,根据群友的说法,先大致筛选一些目标,之后在详细观察中再筛选目标,选定一个自己较为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