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103)

作者: 一品红楼 阅读记录

同族二伯?

原来是想为神悦出口气。

刘协笑道,“卿的忠心,朕也知之!”

张仲景谢恩退下,心中苦笑。

相比官场,还是医术更简单些。

事君不易,神悦一定是有特别的天分,才能游刃有余。

如此看来,她还真像得了留侯的亲传。

——

漫长的一天终于过去。

张祯回家时,天都黑了。

因蔡邕、朱儁等人两日后就要出发,她也顾不得天晚,列了个单子,派人去青囊堂买药。

寻常小病的、救急病的、护心的,应有尽有。

虽然她算是青囊堂的资方,可账目得清楚。

而且这次需要的量太大,若不付账,只怕影响医馆现金流。

蔡邕执意要去冀州,她阻止不了,唯有为他多备些药。

但送了药给蔡邕,就不能不送朱儁。

还有高顺、张辽,也是好同事加好朋友,不能没有一点儿表示。

不过,华佗有不同的看法。

他建议先为这四人把脉看诊,再备相应的药方药材。

张祯一想也对,又连夜派人去各家。

四人都答复明日抽空去青囊堂一趟。

张仲景得知此事,一时技痒,次日也在青囊堂等着,与华佗一起,为蔡邕、朱儁、高顺、张辽看诊,量身定做药方。

张辽嘀咕,“我又没病!”

张祯心说大哥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两大神医为你体检,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你竟还嫌弃上了!

“有病治病,没病强身!”

朱儁倒很领情,特意送礼感谢了张祯和华佗、张仲景。

——他连年征战,身上有些暗伤,华医和仲景先生全看出来了,开的药方很对症。

至于蔡邕,华佗知道他是张祯的外叔祖,年纪也最大,便决定派徒弟樊阿随行。

樊阿善于针术及养生之道。

张祯没有拒绝他的好意,亲自领着樊阿去见蔡邕。

蔡邕感念她一片孝心,待樊阿也颇为客气。

——

第三日清晨,高顺护着蔡邕往冀州,张辽护着朱儁往淮南。

为了威慑袁绍袁术,刘协还借出符节,让蔡邕、朱儁持节出使。

各家使者也陆续离京。

张仲景离开之前,张祯又请来华佗,跟他们说了青霉素需要注射之事,约定烧杯、烧瓶、注射器、输液器制好后,送一些去长沙。

并着重说明青霉素也有毒性,使用之前,最好先皮试。

而且不能滥用。

华佗和张仲景都表示明白,是药三分毒,这是他们早就知晓的道理,药物哪能滥用呢?

接着张祯又跟他们交流了一些现代医学知识。

两人听得双眼放光,只觉往日的一些疑惑都被解开了。

生怕记不住,让霍红儿帮着记下,过后各自誊抄一份。

这些交流会不会改变医学历史,会不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张祯不知道。

她只想尽己所能,让两位神医走得更远一些。

第108章 别怀疑自己,你行你可以

长亭外,张祯送别刘关张,以及赵云和诸葛亮。

按理应该折柳相送,奈何此时还是冰天雪地,不见绿意。

吕布想留他们,刘协也想留他们,然而刘备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先回高唐。

他留在京城,真的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皇帝侄儿的期许,他达不到。

——手里只那么点兵,怎么跟吕布抗衡?

吕布的期许,他也达不到。

——以皇叔之身沦为吕奉先部将,过不了自己那一关,皇帝侄儿也不会高兴。

他还是想先在外面搏一搏。

但不是以原来的身份,刘协晋升他为前将军、清河国相。

若运筹得当,未尝不能在袁绍与公孙瓒之间谋得基业。

“此番进京,得神悦相助良多,某不胜感激!”

刘备郑重拱手。

进京之前,他真的没想过会与浮云道长成为至交。

张祯:“皇叔言重了!”

顿了顿,又道,“皇叔鸿隐凤伏,不必焦虑,待来日时机成熟,必然风生水起,名震四野!”

建立蜀汉是不必想了,她不会容许那种事情发生。

但汉室之中,也大有可为!

刘备的名声在后世呈两极化,前些年都夸他仁义,近几年却说他是伪君子。

张祯也曾跟风骂他虚伪,觉得自己看透了他的真面目。

后来爷爷问了她几个问题。

其一,如果有一个人,与他同时代的朋友、同事、下属、兄弟、敌人等等,几乎都认为他仁义,历代史学家也对其极为推崇,那么一千八百多年后的人们,凭什么判断他虚伪呢?

其二,曹操与刘备争夺荆州,刘备打不过他,准备逃跑,竟有十多万百姓背井离乡跟着他跑,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其三,假如你穿越三国,假如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你是更愿意遇上刘备,还是更愿意遇上曹操或孙权?

其四,凡事论迹不论心,刘备为了维护自己仁义的名声,做的也多是仁义之事,至于他心里究竟怎么想的,真的重要吗?

张祯茅塞顿开。

再一想,刘备奋斗终生,屡败屡战,最终创下蜀汉基业。

这种不服输的拼搏精神,也值得学习和赞扬。

由此对他生出敬意,认为他佩得上“昭烈”这个谥号。

刘备当然不知道后世对自己的评价。

他虽然困顿许久,胸中豪气犹存,听得张祯此言,大笑数声,感慨道,“借神悦吉言!”

张祯看向关羽,认真地道,“关二叔盖世豪杰,非池中之物,定有一日威震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