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110)

作者: 一品红楼 阅读记录

勾引人都不会么?

歌伎深深低下头,“奴与妹妹,是被高将军提出门的。”

不是她自夸,在这袁府中,除了二少夫人,就数她与妹妹最美。

可那高将军,看她们就如盆中花草,毫无波澜。

袁尚:“......下去罢。”

他还不至于因此而责罚她们。

但他也不相信高顺是坐怀不乱的柳下惠,兴许是因为张祯更美。

就不知道,他爱财否?

略一思索,令人送去黄金千两。

高顺看着箱中金光灿灿的麟趾金,很是无语。

“请转告三郞君,某虽有微末寸功,也不应收此谢礼。”

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三千士卒远赴冀州,又消耗了那么多箭矢,还战死两百多人,好不容易救下邺城,区区千两黄金就想打发?

他们没那么廉价。

如果是收买他个人,那也未免太看轻了他。

他永远不可能背叛大将军,背叛朝廷。

也不想卷入袁家的内斗。

来的路上他就听说了,袁绍宠爱后妻刘夫人,而袁尚便是刘夫人所出,自幼聪慧,相貌俊美,最得袁绍之心。

袁谭则是袁绍原配之子,也曾得到过袁绍的关爱。

但随着袁尚长大,袁谭渐渐失宠,兄弟俩明争暗斗,谁也不服谁。

高顺希望他们继续斗下去,朝廷在旁边看戏就好。

第115章 袁将军,神悦是你袁家恩人啊!怎可恩将仇报?

两日后,袁绍风尘仆仆地赶回邺城。

稍事歇息便去见蔡邕。

蔡邕不茍言笑,与袁绍相互见礼完毕,便持节说道,“吾逢皇命,有事相询,望袁将军如实作答!”

袁绍很心塞,无比憋屈。

想他四世三公之后,且是一方霸主,却要受此质问。

可朝廷本就占了大义,又有救邺城之恩,他再郁闷也不能怠慢。

“蔡中郎尽管问,某不敢有虚言!”

蔡邕淡淡道,“请将军召集诸子、诸将,做个见证。”

这不是私人恩怨,而是朝堂大事。

单他们私下里相谈,如何显出朝廷威望?

也只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才能对袁绍形成约束,往后不敢出尔反尔。

袁绍抬眼看蔡邕。

蔡邕也看着他,目光极为坚定。

相峙片刻,袁绍苦笑道,“蔡中郎,与我留个颜面罢!”

蔡邕不为所动,“袁将军又何曾为朝廷留颜面呢?”

赵贵敢在长安上蹿下跳,就说明他的主公没把朝廷放在眼里。

高顺:“袁将军,赵贵羞辱大将军与浮云道长时,可是当着满朝公卿,各方来使!”

袁绍深吸一口气,劝自己忍耐。

——他真想扒了赵贵的皮。

请蔡邕、高顺到议事堂上坐,又依他们所言,召来两个儿子和诸将。

蔡邕看堂中站满了将领,方示意高顺去请人。

这是神悦的主意。

让他们在途中邀请一些名士,见证关键时刻。

须臾,名士们谈谈笑笑,联袂而来。

袁绍有点傻眼。

以目光问小儿子:这么大的事儿,你怎么不早说?

袁尚很委屈:你也没问呀!

而且他也是真不知道高顺军中还藏着这些人。

——这几日他光顾着拉拢高顺了。

赵贵也被押进堂中。

他一进来就跪了,哭着叫道,“主公!”

袁绍:“闭嘴!”

诸将也怒目而视。

赵贵不敢再哭。

此时此刻,他是真的后悔了,后悔不该招惹张祯。

待名士们坐好,蔡邕便站起身来,持着符节庄重地道,“赵贵一进长安,便四处活动,妄图离间公卿与大将军,可是袁将军授意?”

袁绍断然否认,“不是!某万无此念!”

当然是他授意的,但他怎么能认。

蔡邕:“赵贵将朝廷与将军喻为两军,敢问何意?”

袁绍怒道:“竖子该杀!某对朝廷之心,可昭日月!”

赵贵面如土色,半句不敢辩解。

他死定了。

他的家族也死定了。

蔡邕:“果真?”

袁绍:“果真!”

蔡邕:“袁将军可敢立誓?”

袁绍咬牙道,“有何不敢?某对天发誓,有生之年,绝不负朝廷!”

蔡邕微微颔首,“望袁将军记住今日之言。”

名士们也赞叹袁绍之忠义。

袁绍被赞得像吞了只虾蟆,吐不出来,咽不下去。

从今往后,他对朝廷稍有不恭,就会有人拿这句誓言问到他头上。

等于是无端给自己加了镣铐。

可众多名士注视之下,他能不明确表态么?

蔡邕又道,“浮云道长于朝于民有功,赵贵却想谋害她,袁将军作何解释?”

袁绍:“狗贼自作主张,与某无关!”

天地良心,这真的与他无关啊!

他只让赵贵离间公卿与吕布,没让他害张祯。

——也是因为他还没有认识到张祯的重要性。

蔡邕放下符节,叹道,“袁将军可知,大将军为何突然大义灭亲,铲除董卓?”

袁绍:“......听说是浮云道长说动了他。”

蔡邕痛心疾首地道,“正是!袁将军,神悦是你袁家恩人啊!怎可恩将仇报?”

董卓灭了洛阳的袁氏一族,神悦说动吕布杀董卓,所以神悦是袁家恩人。

袁绍:“......某感激不尽,绝无相害之念!”

他家的恩人可太多了,吕布是,张祯也是。

呵呵。

蔡邕一语双关,“老夫相信将军!忘恩负义,并非将军本性!将军的诚心,也会被天下人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