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344)
有人建议张祯,第一年可以无偿提供粮种,被张祯否决了。
多少事情,都是坏在无偿、免费上。
她还打算今年秋收后,向全天下推广徐州三号,到时粮种若是不够,再去原乌桓三郡换一些。
这些内情,白四郎、赵六郎、李二郎等人并不知道。
他们知道的是,皇庄以稻种闻名,麦种似乎没什么名气。
因而李二郎也小心翼翼地道,“殿下,不知皇庄麦种亩产几何?”
张祯:“二百六十七斤。”
李二郎:“换种也是两斛换一斛?”
张祯:“没错。”
李二郎:“......可是,我家去年麦子亩产二百六十斤。”
相差不大,犯不着用两斛去换一斛。
而这也是施了肥料的结果。
在此之前,他家的麦子亩产约为一百二十斤。
因此大家对张神悦其实非常感谢。
哪怕曾被她逼着献田献地建皇庄、分田地给流民、上她的当,也还是觉得她有能耐,乐意跟着她。
顺带一说,他那当家主的大伯也印了诗文和家训,足足一千本。
家中子弟人手一本,常被抽查,苦不堪言。
张祯微微一笑,“刚才我忘了告知各位,亩产二百六十七斤,只是普通麦种种出来的。课农司的氾先生你们知道罢?新麦种便是由他培育而来,亩产预计达到三百斤!”
李二郎失声道,“这么多?!”
二百六跟二百六十七没差多少,但跟三百差距就大了!
他家最多的实际上不是适合种稻谷的田,而是适合种麦子的地!
张祯:“也有可能更多,或者更少。”
李二郎果断道,“我家换了!”
不可能更少,皇庄出品,必属上品。
氾先生那人他也认识,踏实可靠。
白四郎和赵六郎也道,“我家也换!”
他们两家,也是山地多过水田。
张祯笑道,“不急,先回去与长辈商议。”
顿了顿又道,“数量有限,大约只有八千斤。”
......就这么点儿?!
麦种每亩的用量,可比稻种大得多。
几人赶紧告辞,急着回去禀报家主。
等他们走了,吕布从内间转出来,看着张祯笑吟吟地道,“神悦,你骗人。”
说什么怕他在场吓着几位小郎君,打发他去忙别的。
可他怎么能让她单独与少年郎相处?
宁愿躲在内间偷听,也要留下。
张祯:“......就骗了,你待怎地?”
吕布爱极她这理直气壮的模样,笑道,“不怎地!到时出了纰漏,人家打上门来,我帮你挡着!”
张祯斜睨他,“那我谢谢你!”
她现在可是仁熙靖国长公主,谁敢打上门来?
吕凤仙故意吓唬她!
第310章 你家的农书,本身就是财富
张祯确实骗了李二郎、白四郎等人。
她说优良麦种是氾先培育的,这是句谎言。
但也没谎到家。
因为氾先的确在培育麦种,只是还在培育阶段,并未完成。
自去年有了这个念头,氾先便花了许多心思在培育麦种上,还效仿培育稻种时的作法,专门建了实验区。
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实验区的麦子达到了亩产二百八十斤。
可他还是觉得失败了。
因为这与普通麦子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皇庄的麦子若都像他一样极尽呵护,各种肥料管够、盯着除虫,也能达到那么多。
沮丧地来找张祯问计。
然而张祯也不懂优良麦种应该怎么培育,这是她的知识盲区。
不过她知道一点,培育种子需要很多样本。
各地税赋收上来后,她恰巧有很多样本。
于是带着氾先、卫成、张五郎及课农司几名属吏,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从粮仓中挑选出四十个样本,每个两百斤。
别人想动粮仓可能很难,但她有着天然的优势。
因为她大伯张泽就是太仓令,管的就是粮仓。
她自己则是大司农丞,管着太仓令。
倘若她家想造反,可能搬空粮仓别人都不知道。
当然了,她家不反,挑选出来的八千斤麦子,也用皇庄的补上。
这些样本如果由皇庄一地来种植,无疑增大了工作量,也难以得到更多的数据。
所以张祯灵机一动,想到了关中世族。
说好的,有好事儿要先想到他们。
这样一来,凡是跟皇庄换麦种的人家,就都被动帮课农司做了实验。
但这也不算坑他们。
因为换种之后,课农司会全程跟进,指导各家种植,并记录生长中的各种状况。
氾先虽暂时未能培育出优良麦种,也是有传承的农学家。
知道许多种植麦子的技巧。
例如,用配比适宜的石灰水浸种一段时间,摊开晾干后再播种,能预防多种病虫害。
播种前先在地里洒草木灰,不但能杀虫,还能肥地。
哪个阶段该施什么肥,他也了然于心。
皇庄去年的麦子能达到亩产二百六十七斤,也有赖于他的指点。
精选出来的好麦种、加上经验丰富的农学家、再加各种肥料,以及相对科学的种植方式,若还不能达到亩产三百斤,那张祯也认了。
愿意给各世家补足欠缺的斤两。
然后明年继续合作。
无论是培育杂交稻,还是培育优良麦种,那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早有心理准备。
氾先也有。
对了,他已经升任课农令,成为课农司的主官。
“各家种了你们挑选的麦子,然后呢,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