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466)
随便拎出一个,都能威震一方。
不像汉武帝,最拿得出手的也就卫青、霍去病,这两人一离世,就没了后续者。
李广、李陵这一家,说真的又悲情又坑。
张祯轻笑一声,收好军报,给公孙瓒写信。
内容就一个,令诸军收集大汉没有的种子,吃的、用的、玩的,只要觉得有些许价值,都不要放过,通通送到长安。
这事儿,之前她就跟吕布和公孙瓒说过。
怕公孙瓒忘记,多提一次。
吕布倒不用多嘱咐,他不会忘。
两边都是黄金梦幻阵容,张祯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事实上,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将领、谋士,把人都派出去,主要是怕他们精力无处发泄,又在汉室腹地作乱。
眼下,她最关注的是一件事,白玉京。
大军一走,就召开了小朝会,让诸公商议白玉京应该建造在哪儿。
诸葛亮也列席。
朝中诸公也都隐隐绰绰听说了要建新都城,极为兴奋,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如果是以前,他们定然反对,因为穷。
只会建议小皇帝将就迁回东都洛阳。
现在不一样了,有钱了,四亿两千万!
若是还不够,国库凑一凑,税赋凑一凑,也就基本够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商讨,或者说争吵,最终少数服从多数,还是选在中州河南。
但不是洛阳,也不是开封或任何一座现有城池。
张祯说得很明白,不在旧城池的基础上重修,而是新建。
她要一座全新的都城。
具体建在哪儿呢?她也不知道。
于是派出白玉京寻址小分队。
队长,不,特使是基建狂魔李严,副使是张松。
张祯没有忘记,张松会画舆图,还画得很好。
成员有墨家三位传人,秦书、单冬、胡维,都是基建专家。
还有几位中常侍,以及袁绍之子袁尚,刘表之子刘琮,袁术之子袁曜。
落魄三人组觉得这是个巧宗,非要把儿子塞进来混个资历,还送了重礼。
张祯没理由不收。
这种事情,这三家想坏也坏不了。
而且她看袁尚、刘琮、袁曜等人,当大汉顺臣当得挺愉快的,不像他们的父辈,没那么多痛苦纠结。
张松还引荐了一个人,好友法正。
张祯自然也同意。
等这行人离开长安,她最关注的就只剩两件事。
一是盐务,二是春耕。
不过,前者有盐务司,后者有课农司,两件大事都在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进行着,她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心力。
暗地里沾沾自喜,穿越多年,总算是享受到了垂拱而治的快乐。
找对人,做对事,一切就会变得很简单!
但话虽如此,始终还是心系农田,像去年一样,时常在关中各地巡视,劝课农桑,过问民生。
对于这样的张祯,关中百姓也都习惯了。
第405章 白如雪,软如绵,上品好盐
自古以来,华夏就有着漫长的海岸线。
诸葛亮和贾诩不仅划分出了食盐的十大销售区域,还划分出了相应的十大盐区。
并且采取就近原则,尽量让盐区靠近销售区域。
比如,销售区域在南方、西方的,盐区便划在江苏长江以北的黄海沿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淮盐场,又叫苏北盐场。
因位于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而得名。
淮河以北的叫淮北盐场,淮河以南的叫淮南盐场,相较而言,淮南盐场历史更为悠久,西汉时的吴王刘濞,就因封地在广陵而煮海为盐,成为天下巨富。
这也是两淮盐业在历史上的最早记载。
在这个时期,淮北盐场只是初具雏形,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销售区域在北方、东方的,盐区划分在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或者辽东湾盐场、莱州湾盐场。
也都是以前盐商们煮海的地儿,并不陌生。
各家分到哪一片盐场,在给他们的“制盐新法”小册子里都有标注,绝不会弄错。
纵然如此,也有些小纠纷,但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不用官府出面,他们自己私下里就解决了。
能参与竞价夺得盐牌的,也都不是无财无势的贫门小户,通常有着雄厚的家族势力。
这也意味着,很多麻烦他们能自己处理。
另一方面,不到万不得已,盐商们并不愿意经过官府的手平息争端,怕被薅羊毛。
这也省了盐务司好多事儿。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事必躬亲”这个特点,此时也一样,不想坐在长安听汇报,参加完白玉京选址会议,就收拾行李,直奔淮扬。
贾诩叹息,“年轻真好。”
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像自己,想回趟老家神悦都不允许。
祢衡预感到有热闹可看,也跟诸葛亮一起去。
他这一走,长安诸多名流弹冠相庆,默默祝愿他扎根淮扬,永远不要回来。
如果不是大将军府护着,这贱嘴贱舌的竖子早被大家打扁了。
——
千百年前的阳光和大海,跟千百年后的也没有什么不同。
远方,蔚蓝的海面与天空连成一片,海天一色,美不胜收。
近处,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清脆的声响。
而离海岸稍远一些的海滩上,已经建成一片片大小相近的盐田,严格按照小册子上的步骤操作,分出了蒸发池和结晶池。
蒸发池的底部,都经过了堆筑夯实,还铺了一层干茅草。
结晶池的底部,则是铺了石块,并用石碾磙压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