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470)
“宸王千岁,天晚了,回罢!”
“今日新烙了麦饼,一会儿给你送去。”
“麦饼有什么稀奇,我儿昨晚抓了只野兔,给千岁送兔肉!”
漫步在田地间,皇庄很多人跟张祯打招呼。
张祯微笑着一一谢过。
其它地方的人,可能会觉得她这宸王千岁高高在上,不可接近。
皇庄这些乡亲,却都跟她很熟。
她也跟他们熟。
就连刘七郎家刚得了窝小羊崽她都知道。
他们就像她的邻居。
还有人大胆地问,“宸王千岁,大将军何时回?”
以前每次都是大将军陪着她,现在只她一人,还有点不习惯。
张祯笑道,“我也不知。你们想他啦?”
那人和同伴都笑了,“想!”
大将军吕奉先,于他们而言以前是恐惧,现在是敬畏,还有牵挂。
他与宸王千岁站在一起,看着就觉心安。
少一个都不对劲。
张祯微笑,“下次写信,我会转达你们的思念!”
凤仙也今非昔比了,有民望了。
前几日,吕奉先的海东青长空送了信回来,王师已经深入大漠,一切顺利。
并且,可能是知道军报回得晚,也可能是海东青长大了,负重增加,破天荒多写了些战事。
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找到即战胜。
找不到的,算他们运气好,不,应该是算他们运气差,没能归到大汉朝廷的羽翼之下。
一旦找到,毫无悬念。
王师最大的敌人不是诸胡叛军,而是自然环境。
李广曾遭遇过的迷路问题,他们也遭遇了。
迷得最惨的,竟然是曹操。
吕布喜气洋洋地描写了曹操与麾下诸军走散,迷失在茫茫大漠中,被他的先锋马超捡到,马超一通嘲讽,曹操气得跳脚。
还说,若不是甘宁和郭嘉拦着,马超和曹操当时就得打起来。
然后曹操会被马超打个半死。
那幸灾乐祸的嘴脸,张祯在长安似乎都能看到。
暗想你先别忙着笑,在大漠里迷路这种事,谁都会遇上,你也不例外。
不过,马超还真有点像曹操的天敌,历史上,曹操曾惊呼,“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
这一世不是敌人,也时常针锋相对。
第408章 重建太学
巡视一圈回去,张祯想到件大事,令人去请外叔祖蔡邕。
蔡琰正巧没事儿,也跟父亲一起来。
这父女俩都是风雅之人,张祯也不请去中堂或者书房,在后花园几棵玉兰树下设席相待。
闲话过后,张祯徐徐道,“外叔祖,如今百废待兴,朝廷急需人才,如何是好?”
目前这一两代,因她看过三国,甄选人才一选一个准。
可再往后,她不知道该选谁。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惊才绝艳的人物也就这么多,朝廷全部用上也不够。
而且他们会老,会死。
是时候考虑后面的传承了。
蔡邕捋须笑道,“此事不难,再下一次招贤令。”
他也感觉,随着朝廷越来越兴盛,人才有点不够用。
远的不说,就说盐务司,是从别的官署抽调人员才凑齐。
张祯摇头,“经过前几次的征召,有意入仕的都来了,不愿入仕的,再招也无用。何况,征召而来的也未必合适。”
神悦这话也对,那要怎么办呢?蔡邕陷入沉思。
蔡琰手里摇着团扇,轻轻一拍张祯,嗔道,“神悦,我和你外叔祖都是实诚人,没那么多心眼,有话你尽管说。”
这小女郎,分明早已有了主意,又不直说,非让他们猜。
蔡邕也醒悟过来,“神悦,你说。”
张祯便也直抒己见,“不如,重建太学!”
她这位外叔祖乃文坛领袖,此事找他准没错。
蔡邕万万没想到她说的是这件事情,怔了怔,有些激动地道,“可以么?!”
重建太学,这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
之前数次想提,又因朝中总有要事,感觉时机不太对。
这事儿他没和神悦说过,谁知她也能想到。
由此可见,神悦乃全才。
朝政托付给她,诸公尽可放心!
张祯斩钉截铁地道,“自然可以!”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作为最高学府却是汉武帝初建,设立于长安,目的是“置明师,养天下之士。”
讲解的科目一开始只有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之后增加了一些,但基本都是儒家经典。
也就是说,儒家书籍是太学法定的教科书。
老师称为五经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
规模最大时,曾筑舍万区,博士弟子高达一万多人。
到了王莽时期,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学士们怀揣书籍四散而逃,太学凋零。
后汉光武帝于洛阳重建,鼎盛期间太学生达到三万多,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
但书生意气,一腔抱负,事不平则鸣,看不惯则论。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太学生勇敢地站出来与宦官对抗,遭受了严重打击。
刘表就是其中的一员,被迫逃亡。
曹操也曾上过太学,参与过太学生运动,他能摆脱“赘阉遗丑”的恶名,得到诸多名士清流的好评,原因就在于此。
后来骂他的人,也很少提及他的出身,除了陈琳。
等到董卓乱政,西迁长安,太学更是不复存在。
换言之,这几年,朝廷忙着生存,压根没有官学。
张祯久有重建之心,只是跟蔡邕一样,总觉得时机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