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570)
偶有闲暇,还要跟蔡邕、蔡琰、祢衡三人商量办报纸一事。
西汉时已有邸报,但这种文书主要在各级官府间流通,并未流入民间,她想办的是面向民间的报纸,版面、内容都能效仿现代,宣扬正面、积极的事物,还能打打广告什么的。
各位大师也能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诗文、见解、理念。
主旨是为朝廷喉舌,加强朝廷与地方官府、民间百姓的联系,促进各方面的交流,增加天下士民对朝廷的向心力。
此事本不急,可第一条铁路大概明年就能完工。
能将报纸运出长安,运到各地。
各级学校也在建造中。
这种情况下还不办报,张祯不能原谅自己。
蔡琰一听就很有兴趣,主动请命,张祯便委她为主编,蔡邕、祢衡为副主编,协助她完成。
报纸的名字也确定下来,叫《汉月报》,每月发行一次。
有点像月刊。
但张祯觉得,还是叫报纸更符合朝廷的需求。
蔡琰也是风一般的女子,很快就约到稿件,出了第一期。
首批印刷了两千份,在长安万书坊发行售卖。
一份五个大钱,贫苦人买不起,也不会买,因为不识字,可在识字的人眼中,这价格低廉得让他们不敢置信。
不到三天就一售而空,蔡琰大为欣喜,又加印了五千份,也是没几日就卖光光。
这种新奇的文化形式,引得士林哗然,议论纷纷。
总体来说,是褒多于贬。
士子们议论完,最想做的事是毛遂自荐,为《汉月报》撰稿,不给稿费都行。
刘表、袁绍、袁术也如此,只要能选用他们的诗文,不用稿费,他们甚至还能倒给钱。
但蔡琰铁面无私,主要看的是质量。
质量要是不行,给再多钱她也不收。
就这样,铁路还没修好,报业已经上了正轨。
第491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
而张祯最关心的秋收,也没让她失望。
虽有小的旱灾、涝灾、蝗灾,却没有去年冀北那么严重,勉强能算风调雨顺。
稻谷亩产达到四百八十斤,麦子亩产达到四百零五斤。
收上来的税赋为历年之最,虽减免了人头税,但增加了辽东三郡的田赋,新建的大粮仓还是全都用上了。
年底,两路大军又送回许多战利品,小皇帝看得麻木,没有了第一次的激动心情。
曹操、高顺、孙策、公孙瓒等人回来过年,贺正旦大朝。
年后高顺留下,吕布出征,培养好的参务员也派往各军。
这是盛安八年。
盛安九年,白玉京通往长安、襄阳的铁路竣工。
铁道车面世。
时速不快,还赶不上马车,但胜在夜里也能通行,中途不用歇息。
因车身蜿蜒数里,百姓呼为龙车,以乘坐为荣。
盛安十年,前往西域的商队回到汉境,带来各种稀奇古怪的物产,以及丰厚的商税。
同年吕布、曹操从北域撤军,挥师身毒国。
盛安十一年,课农司以北海系列和江夏系列杂交培育的稻种北夏一号,亩产达到七百五十八斤,超过了张祯当初对吕布说的七百斤。
麦种广平三号,亩产达到七百零二斤,也是个惊喜。
因而在这一年,张祯将田赋降到四十税一,商税之外的其它税赋,也是能减则减。
她还卸去身上所有州牧之职,并明令往后不可再设。
十月初,孙策带着周瑜从北撤回,准备探索东南海域,履行东南经略使之职。
所乘坐的大型战船,几年前就开始制造,两人不在的时候,由孙权督造。
一共造了六十艘,组成巨型舰队。
他们正式启航之前,孙权已经成了周边众部落、岛国有名的海盗。
某个后世残暴变.态的小岛国,被他洗劫一空,杀得只剩十之一二。
并非张祯给过他什么提示,她都不知道他能跑到那儿。
而是他觉得那地方的人很怪,习俗也很怪,怪得让他无法接受,因此大开杀戒。
孙权还绘制了许多航海图。
这些图,后来都到了孙策、周瑜手里。
盛安十二年,诸葛亮会同张郃,进军西南。
张郃这个西南经略使,终于名副其实了。
司马懿、王定那一路,也在官军的辅助下做出成效,百越归顺。
张祯将他们归于外事部,任命司马懿为宣越郎中,王定为明越郎中。
对于司马懿,张祯起了几次杀心,最终还是没动手。
但给刘协和诸葛亮下了一道严令,哪天她要是出了意外,他们即刻诛杀司马懿。
她活着自然会盯着他,她若是死了,必须将他也带走。
两人惊问为何,张祯答曰此人乃是天生的灾星,一旦得势,便会给人间带来苦难。
刘协说那不如现在就杀,张祯回他时机不到。
盛安十三年,新都城白玉京终于建造完工,历时九年,张祯也二十九岁了。
穿越到汉末,已有十四个春秋。
——
“皇姐,你看那边!”
龙车第一个车厢内,只坐了刘协一家和吕布、张祯。
文武百官在后面的车厢。
虽然已经坐过四、五次,刘协还是觉得新奇,指着路旁正在转动的大风箱给张祯看。
张祯笑道,“看见了,扇叶转得极快。”
听说秦书、江塘他们正在研究蒸气之力、雷电之力,希望他们早日成功。
今天,是礼部推算出来的黄道吉日,适宜搬迁。
因而众臣恭请皇帝动身。
长安城内许多居民,以及各地购买了白玉京房产的人家,都已在两个月前陆续开始搬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