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好养猫(112)
翁婆看孩子们如此高兴,也笑得前俯后仰, 还要加赏钱。
白家大郎道:“许馆主,你这即兴起的词还没唱完呢。”
许念一笑, 捧着白大人走到场中,抬手拿面具。
——“夫知少年勇,曾向河关战。横刀封虏路,夺马伤胡箭。当时独身归,只叫边人羡。今来护京都,盗清祥符县。未足贺功名,功名乃是貍奴建。”
白家大郎和二郎听完赞叹不已,又跟着念了几遍,深有感慨。
二郎道:“大哥,这从汴京来的人就是不同,临安的几家旧貍奴馆都只能照着本子念台词,许馆主倒是厉害,一到人家里,看过家中情形,便即兴能作词。”
大郎道:“他这人是有些名声的,接活儿从来不看金钱,而是看心意。”
二郎道:“前几日我还读过小报,说北方来了一只猫妖,专门惩治恶人,帮扶好人,该不会就是许馆主的猫?但也不能呀,他的猫是贼,贼怎么惩恶扬善呢?”
大郎笑了一声:“那是扮演,你这痴儿,竟还没出戏。”
这出猫戏圆满结束。
许念作完词句,缓缓取下面具。
他看今日情形,推断此间做主之人是白家大郎白驰。
若想让所有人相信并接受白大人的身份,只有先说服白驰才行。
中院侧边的走廊此时没有人。
许念道:“郎君,在下有些话想单独对你说,事关令弟生前。”
白驰一听是白骁生前之事,很是关心:“许馆主请说。”
许念抬眸:“你可相信貍奴通灵?”
白驰微蹙眉头,道:“这……这与三郎他有何关系?”
白大人听二人对话,站在许念的肩膀上对着兄长咪咪直叫。
许念道:“我想告诉你们的是,世间真有如此灵异之事,这只小衔蝶它的身上依附着白大人未亡的魂魄。”
白驰的脸上闪过一丝困惑。他的嘴唇微微颤动,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许念继续说道:“我知道这个说法让人难以接受,但事实如此。这只衔蝶就是白骁的灵愿。”
白驰道:“是这样,我们家现在已经有一窝貍花,没有必要再收养,多了也照顾不过来。”
许念道:“别误会,我不是编故事让你聘我家的猫,而是这只……”
白驰道:“今日父母大人满意,我也算是尽到了孝心,真是多谢你了。”
许念还想解释,却被这一个谢字堵住了口。
白大人很是失落,不停地抓挠许念的衣袖,表达自己的难过之情。
许念仍不甘心。
他想到了白大人的结发妻子杨启儿。
即使兄弟之间未能凭直觉相认,也还有一丝希望,那便是与之同床共枕多年的妻子。
“郎君。”许念交手相请,“我斗胆请与令弟媳杨氏见一面,还有些话是令弟交代的。”
白驰犹豫片刻,点了头。
*
杨氏在得知丈夫的死讯之后大病了一场,为避免触景生情,搬到荞苑休养。
这里环境清幽,绿树掩映。
沿着蜿蜒的小径漫步,感受微风轻拂,让人忘记烦恼。
许念在门前等候。
隔着一层纱帘,他看到两个女人坐在软塌上。
左边穿纱裙的少妇当是杨启儿。
右边穿绉纱镶花边窄袖褙子的女人看起来年纪稍大,听对话得知是杨氏的姨母。
白大人一见妻子,眼神变得温柔似水。
——“咪呜。”
“白大人,你要努力呀。”许念接过丫头递来的花篮,把白大人放进去,笑道,“能不能让家人认出你,就靠这一回了。”
丫头提着花篮走进堂中。
杨启儿问是哪里来的小猫。
丫头回道:“大郎今日请了猫儿戏,戏子说——说这只小猫身上有阿郎的灵愿。”
杨启儿一笑,纠正道:“人家不是戏子,是开貍奴馆的。”
丫头颔首应是。
杨启儿从花篮中抱起白大人,放在手掌里温柔抚摸。
白大人:“o(* ̄▽ ̄*)o”
姨母也凑过身子,说道:“你看,人是这样的,遇见新鲜的事物,换一个新鲜的环境,或许就能好起来,何必在故地黯然神伤。”
杨启儿道:“母亲还是希望我搬回娘家住。”
姨母道:“她也是为了你好,你也还年轻,又生得这般俊俏,是不是?那祁府的公子……”
白大人听着这对话的走向,突然摇了摇脑袋。
这姨母是来劝杨启儿改嫁的。
南迁的人之中亦有不少来自汴京的贵族,贵族初来乍到,希望通过与当地世家联姻快速建立起在临安的人脉,乃情理之中的事。
杨启儿是钱塘出了名的才女,即便要二嫁,也会有好人家来求娶。
白大人心里不悦,可在妻子面前又实在哭不出来,只能不断用小乳牙磨她的手。
“姨母你看这猫儿,它还这么幼小,肯定还有母猫在等它回家呢。”杨启儿道,“我怎能因为自己一时的新鲜就断了它们母子的亲情?”
姨母啧了一声:“那人家演猫戏的都不嫌它小,你倒操起闲心来了。”
白大人停下动作,抬起头看向妻子。
他忽然就明白了。
杨启儿面对娘家来的人,不好直言拒绝,但也不愿意改嫁,遂巧借猫儿说事,让人无可辩驳。
一只花貍这时悠然自得地从屏风后面经过。
杨启儿笑道:“珍珠,来。”
珍珠长胖了些。
它神态恬静,慢慢走来,顺从地在杨启儿身旁卧倒。
杨启儿道:“若要说喜欢,我还是最喜欢官人送回来的这只貍花,它可没有别的公猫照顾,就凭自己带大了三只崽子,如今苦尽甘来,也享着了儿孙绕膝前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