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和轶事(17)
名为人存于世间之印。标志化的汉字,可引诱他们一点点了解其背后的寓意。
文化向来是潜移默化的,原来他竟准备了这样久。
韶华与他相视,眉目传情,仰慕不已。拓跋宏十分受用,贴近她说:“如何?吾这般英伟的男儿是属于你的。”
韶华还未来得及羞怯,先被一阵急咳打断了。
堂下三人隔的远些,听不清这样的私语。
可李彪就站于阶边,再小的耳语,也能听的一清二楚。
他早已知道韶华。
当年他出使南齐之时,正是钧田制和三长制前后落实的档口。
太后未前来,反倒是至尊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热情,一路送他出城。
那时,至尊身侧袨衣靓妆的女子,便是眼前这位女郎,那时候他们称她为贵人娘子。
后来,许多事,他未再在至尊身边见过这位冯贵人。
只在朝前集会时,听冯氏诸子弟们提过一二。
最近的是拓跋丕和冯诞的相议,说到预请立冯贵人正位长秋,他还以为就是她。
直到今天,至尊与他们几人在方山秘谈南迁计划。
等她一露面,他才惊觉,原来她在这里。
他虽事先不得知,但他是主使南齐,运筹帷幄的大魏才子。
但见她一身素衣,前后一联想,也有了些眉目。
加之,这般引荐,非同寻常。
他猜测至尊欲扶持眼前这位冯贵人。
引荐便是向他们表明,这是他为他们选定的新主子,以对抗奉宫里的冯贵人为主的旧势力。
他趁机同堂下三人对了眼色,能站到这里的都是人精中的人精,又都是至尊极为信重的心腹当即已了然。
他便收回眼神,预备敛目静待至尊下文。冷不防听到这么一句,当即老脸一红,只好出声提醒。
此番方山之行,冯诞为知殿中事,自须履职跟随。
至尊去小憩,憩了大约两个时辰。上马回城经过他身侧时,一阵香风。
冯诞愣了愣。
随即想到从前在洛阳时,每逢佛诞日,各家总要备鲜花以供佛。(注2)
贵女们的花样总是繁多,她们采撷了花,让人置成香粉。
有时敷面,有时携带,有时…也用来打粉仗。
那日他休沐,正经过二娘的院子。
眼看姊妹几个就要动起手来,他连忙上前,想要劝和。
谁知,竟是姊妹几个给他这个一本正经的大兄下的圈套。
见他走近了,齐齐回过头来,随后便是一整盆香粉朝他扑来。
他避之不及,只能抬手去挡,又连忙掉头错开。
那香粉是茉莉香。
这种花怕寒,又不耐霜冻,北朝并不多见。
只洛阳大集,有时会有行走南北的商贾,拿出一点来兜售,要价不菲,但往往一扫而空。
常夫人管家,自知女儿的喜好,命人修砌温房。
又许以重金请商贾带回种子,尝以数年,终于长成,专供二娘享用。
他闻见这股熟悉的茉莉香粉后,才不会简单的以为,至尊是纯粹在享用美色。他自认极了解这位少时玩伴,他是必要扶持心爱之人,与他们分庭抗礼
他自知事情已经逐渐进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方才决定进宫告知三娘,好叫她有所准备。
原本不说,是怕她伤心,人常在伤心时愤怒。
他忧虑三娘同至尊起争执,他们并非情深意浓。
而天家的情分又经不起太多搓磨。
在孝期接近尾声,奏请册后的预备即将周全的关键时刻,最好不起任何风波。
三娘比他想的要冷静一些,她未同至尊发怒。
只在一次回冯府省亲时,同常夫人起了争执。
三娘是寤生,生女而伤母,素不为常夫人所爱。
多年积攒下来的对偏爱的执念,一夕之间化为永恒的愤怒。
他看冯修冯夙冯俊兴等都站在院外,连忙示意众人避开。
只听三娘在屋中大哭,一遍一遍诘问: “难道我就不是阿娘的女儿吗?”
回宫后又冷静了下来,太后身边的抱嶷外任刺史。
此时留在三娘身边的掌事是王遇。他见三娘面颊红肿,亲拧了一条帕子给她敷脸。
他并不劝她不要难过,而是替她想法子。
三娘拿过帕子说:“阿翁可知我为何不在宫中发作?”
三娘的眼眸因刚哭过,浸满了水光。
此时在星星烛火下,散发出莹莹的光,竟显露出一二分的锋芒来。
皇后对宫妃有绝对处置权,她要先登上后位,再暗中处理这件事。
王遇担忧:“可如此不怕陛下怪罪吗?”
三娘摇摇头。
此事至今还瞒着,未公开的囫囵主人,没有立场发号施令,也没有立场享受待遇和拥护。
三娘道:“这事儿若挑明,反倒没有机会下手了。”
就是在暗处,才可将隐忧诛杀于襁褓之内。
三娘终于在孝期结束的太和十七年四月戊戌日,在拓跋丕的催请下,正式被册立为后。其养子拓跋恂同时被册为太子。
拓跋丕预料之中的结果:前面全面打击的狠了,可不得叫他们如愿一回么?
即便是如此,还有人非要蹦起来让人不快。
他想起那范阳卢氏的卢渊,故意在朝堂上提及册立皇后一事应先行占卜。
这虽是鲜卑旧俗,从他口中讲出来却不是为他们说项的意思。
他是在跳起来讽刺他们心急如焚。
为了推一个皇后上位,连自己也不在乎传统礼法了。
至尊显然偏心这些中原来的所谓世家,嘴上却说的好听,口称因太后之故,于是心意已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