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香菱哥哥的科举为官路(85)
众人都笑了。
甄栩原有一旬婚假,可西海国换俘一事迫在眉睫。婚礼才刚过去三天,他便被皇帝召入宫中,白日值守,以备咨询。
今日因着贤德妃玉体欠安,皇帝便早早散了会去看贵妃娘娘。
宫中早就传言,贤德妃这胎怀的是双胞胎。
要是在民间,这就是大大的喜讯了。但在历朝历代的皇室之中,双生子都比较受忌讳,若是女孩儿,那么两个都有活命的机会,可若是男孩儿——
甄栩有些不忍心想下去。
回到家中,他心中还有些忧虑,却听书房那边传来黛玉几人的欢快笑声。
甄栩心情好了许多,就往书房去看,只见黛玉正在写字,晴雯和英莲围在她身旁两侧。
甄栩好奇心起,也想看看黛玉在写什么。
却见晴雯连忙拿起一本书,压在那张纸上不让他瞧。其他两人也是一脸古怪。
“你们在做什么呢?我不能知道吗?”甄栩有些讪讪。
英莲默默摇了摇头。
甄栩又看向黛玉,黛玉抿着嘴有些犹豫。甄栩看她表情,知道有戏。
晴雯眼看着黛玉就要被甄栩的美男计说服,忙道:“林妹妹你可不能上他的当,早早告诉了他,多没意思!”
黛玉只好对甄栩露出个无能为力的眼神。
作者有话要说:
注1: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出自唐 李贺《秦宫诗》
注2: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出自明 陈与郊《鹦鹉洲》
第54章 乞巧
七月初七乞巧节
乞巧节是夏末初秋京城最热闹的时间,这时节,夜风已经送走暑热,各家的小儿女们都出门游玩。
今年也不知是谁在城西搭了座香桥,引得不少人去看。
七夕用裹头香搭香桥原是江南一带的习俗,或许是有江南人思念家乡,便也把这习俗搬到了京城。
下衙回家时,甄栩便看到了城西这处聚集的人群。他远远打听过,才知有人把香桥搭在此处。
回到家中,也不管父母妹妹们揶揄的眼神,用完晚饭便拉着黛玉出了门。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注1)
街上年轻男女很多,甄栩拉着黛玉的手赶到了香桥边。见众人都把五色线花绑在桥上,这才想起来,出门时又些匆忙,竟然忘了带祈福之物。
正被黛玉取笑,却听人群里传来一个悦耳的男声:“甄家兄弟,你们可是需要五色线制的团花?”
甄栩转过头看去,原来是柳湘莲带着妻子尤氏出来游玩。
“原来是柳二哥。我们出来的匆忙,又许久未搭香桥,便忘带了这花。”未料想被熟人看到窘境,甄栩有些尴尬。
好在柳湘莲一向是个洒脱之人:“可巧我们多带了一个,便送与你们。”说罢从袖中掏出个五色丝线团成的花朵。
甄栩接过来:“多谢柳二哥。”
柳湘莲笑道:“有甚客气的,我还要多谢你把玉英生介绍给我。让我靠这个戏本子赢了些名利,这才有了安家之处。”
他笑着看了眼尤氏:“不然我就只能让妻子跟着我四处漂泊了。”
尤氏婚前最是烈性之人,可听了柳湘莲这一番话,却含羞带怯:“我有些嫁妆,夫君却是不肯用的。”
柳湘莲道:“嫁妆本就是与你保身的,我如何能动用妻子的嫁妆。”
甄栩听说柳湘莲夫妻已经搬了新家,遗憾道:“可惜我恰好去了西海卫,没能恭贺柳二哥乔迁之喜。”
柳湘莲道:“甄兄弟何必客气。对了,那位玉英生虽未露脸,最近却托人给我送了个新的戏本子。我瞧着那戏写得跌宕起伏,想来甄兄弟在西海卫那几仗打得极凶险。”
他大为感慨:“若不是有玉英生写的戏,我竟是不知。想来他与甄兄弟聊过不少边塞之事。”
甄栩吃了一惊,看了看黛玉,却见黛玉面上露出一点俏皮之色。
甄栩只好道:“确实同‘他’聊过一些西海卫战况,只是我却不晓得‘他’是为了写这戏本子。不知柳二哥可能让我看看?”
柳湘莲恍然大悟,拍了下自己的额头:“是我的错,想来玉英生是要给你个惊喜,却叫我提前说了,该打,该打。”
尤氏道:“与其打自己两下,不如把这出戏演好了,叫老百姓们都知道甄大人的美名,往后甄大人留名青史也有咱们一份力。”
甄栩听她说留名青史,忍不住道:“二位可别取笑我了。这原是圣上英明,又有众位将士浴血奋战,并非我一人之功。更何况定西伯的爵位我本就受之有愧,如何还敢想着流芳千古。”
这话却有几分客套官腔的意思,黛玉听了,拉了拉甄栩的袖子。
恰好被尤氏瞥见,她用帕子掩住笑意:“二位才新婚,合该多出来玩玩,我们呀就不打扰了。“说完便拉着柳湘莲走了。
甄栩见黛玉站在一旁不搭理他,料想她心中不悦,便道:“怎么生气了?”
黛玉过了半晌才道:“你可是不高兴我写了戏本子却不告诉你?”
甄栩哄道:“哪里会,我不过是场面话说多竟成了习惯罢了。”
黛玉却想了一会儿:“你可是怕皇上猜忌你?”
甄栩惊讶于黛玉的敏锐,可又觉得她不愿沾染这些俗务,心中正有些犹豫。
黛玉好似猜到了他的心思,咬了咬唇道:“以前还道你是个知己,没想到却也把我当成个雪人儿。”
甄栩忙道:“这是哪里话?”
黛玉转过身:“从小爹爹便待我与男孩儿一般要求,便是母亲去世时,也令我守制读书。朝堂之事我如何就不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