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甜崽胤礽直播间(243)

作者: 花下千江 阅读记录

康熙沉默,倡议修建玉泉山的行宫是朝中大臣先提出的安民之计,给出的理由是让百姓觉得大清朝如日中天国力昌盛,让百姓安怀。

若只是海拉逊的话,他只会觉得这老东西又想捞银子,但是朝中之人都这么说了,他难免有些心动。

“汗阿玛,您要是真觉得银子没处使,就给那些在外征战的将士多发点饷银啊,人家用命拼搏,都是大清朝的勇士,不值得吗?”李礽说道,“或者您给一年到头忙碌的官员发点年节礼,不也挺好的?”

康熙瞥了他一眼,“依照保成的意思,就是不能修,对吧?”

李礽摇摇头,“修,自然是可以修的,只是不是现在,汗阿玛,真想修吗?”

李礽说完,就看向康熙,他说了这些都是劝说康熙不要劳民伤财,但是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康熙,康熙说要修,那就一定会修。

纵观历朝历代,就算国库里面干净得连老鼠都不愿意住,也不妨碍皇帝享受。

当然,打的不一定是享乐的名义,其在历史上的评价却都是大同小异,除非这是一项拉动经济的基建工程,但在封建时代,老百姓没有人权,只有徭役加身,何谈以工代征?

保成的眼睛黑白分明,当他这样直勾勾地看着人的时候,就会给人一种压力,令人心虚,康熙与之对视一会后,才沉声道:“容朕想想。”

李礽言之已尽,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康熙真要修那劳什子的园子,他就不管了——才怪!

他已经和乌库妈妈说好了,要是康熙打定主意还是要修这个破玩意儿,就由她亲自出来劝说,儿子话不听,老祖宗的话还不听吗?

见儿子不再叨叨了,康熙松了口气,觉得十分心酸,从前在汗阿玛面前,在老祖宗面前,都只有听训的份儿,怎么如今长了一辈儿,还是只能听训呢?位置是不是有些颠倒了?

李礽又坐回椅子中,他道:“汗阿玛,贪污善款的事情查得如何了呀?现在都没有人同我说结果呢,每天吃饭、念书、睡觉都惦记着这个事儿呢。”

“小小年纪,操心这么多。”康熙忍不住说道,还茶饭不思呢,上次晚间去看他,那小呼噜打得可叫一个响亮哎。

“哎,我也是想给汗阿玛分忧啊,要是汗阿玛不喜欢,我以后再也不问就是了。”李礽小小地叹气道,摆出大人常有的那副“为你好”的模样。

要不是教养在那儿,康熙现在都想呵呵两声,明明就想知道事情进展,却装作口是心非的模样,“真的?朕不喜欢,你以后就不过问了?”

哪有人这样的?李礽气得腮帮子都要鼓起来了,要是康熙敢说自己不喜欢,自己就摆烂,再也不用金手指帮忙了。

把儿子气了一通,康熙心情舒畅了不少,说道:“朕没有不喜欢,朕是听闻寝食难安,心中担忧,所以不想你小小年纪就要操心这些事儿。”

论打嘴炮的关切,康熙自认为也不输给旁人。

李礽顿时就无话可说,再次干瞪眼。

瞧着儿子气到无话可说的样子,康熙心中无任何的愧疚,大笑两声,“行了,朕不捉弄你了,这事儿很快就会出结果了,就在这两日吧。”

马上快到除夕了,康熙其实想放到年后再处理的,但是前些时候,直隶巡抚在免赋的奏本上附上了万民书,说是感激朝廷今年的拨款给他们留了一条活路,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手印,康熙很是动容。

而且奏本上还提到,说这万民书是省城写的,还有人走了两三天的路就是为了在万民书上按个手印。

除此以外,受灾很是严重的通州县的百姓请当地的石匠铸了功德碑,上面的人名是从京城布告上抄回去的,一个都没有落下,听说等后面恢复生活后,还打算修庙,日日为这些人祈福。

消息传到京城,引得不少人潸然泪下,或许当初的捐赠只是出于顺手,但是灾民们的感激却是实打实的。

诸如此类的小事不胜枚举。

内务府干出来的事情与之相对比,简直就是牲口不如,所以康熙决定一定要在年前解决这件事,也算是给百姓们一个交代。

李礽哪里知道康熙心里的这些沟沟坎坎,听说快了,里面便问道:“那我可以旁听吗?”

一边说着,还一边四处打量,什么犄角旮旯还有窗户案几都是重点观察对象,简直就是司马礽之心——路人皆知啊。

康熙无奈,自家儿子是堂堂太子,这个爱听墙角的毛病还有得治吗?

这也就是李礽不知道康熙的想法,不然只会回答:没得治,换一个吧!

“可以,你就待在屏风之后,不可出声,知道吗?”康熙终究还是心软了,同意了保成的要求。

噢耶~李礽高兴得跳起来,连声夸赞,“汗阿玛最好了。”

康熙看着儿子欢呼雀跃在屋子里转圈圈,也忍不住地勾起了嘴角。

但是,康熙很快就后悔了,因为自打他同意了保成的要求后,这娃儿每天借着校考所学的理由问一次,让他烦不胜烦,以至于后面暂时以公务繁忙为由解除了召见。

但是即便这样,保成还是日日过来询问,康熙被问得只想揍人,于是保成催他,他就催曹寅和梁九功,大家相互伤害啊。

被这两父子快逼疯的梁九功和曹寅在腊月十一日终于掌握了所有线索,总算能给皇上和太子爷一个交代了。

彼时,李礽正在贵妃的院子里面薅梅花,德嫔娘娘带着他满园子挑选,他发誓今日一定要找到那枝最完美的梅花,以替掉乾清宫那枝公开处刑万分羞耻的枯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