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甜崽胤礽直播间(403)
所以,谁都可能是下一个建宁长公主?年少成亲,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老年丧女……永远蜗居在一府之中,了此残生,何等残忍?
太皇太后沉默了一会,这话也触动了她的心,她从大草原来到这深宫之中,为的是就是两方盟约,但是这盟约从来都不是姻亲关系能左右的,但是这些送来和亲的姑娘们、那些送去和亲的姑娘们,都在大好的年华失去了最为宝贵的自由。
“我知道了。”太皇太后说道,随即道,“你下次见你玛法,跟他说,这种重要的事情上就不要磨磨叽叽的,成了鬼还是那种老样子。”
语气中的嫌弃之味颇为浓郁。
“好的,我会转达的呢。”
其实我的“玛法们”都在这里听着呢,您害怕吗?
“你同你玛法沟通了这么久,可有什么想法?”太皇太后问道,保成满肚子都是鬼主意,说不定能想到什么好主意呢?
“主意是有一个,建宁姑奶奶得要吃点苦头哦。”
这是他之前就想好的。
第214章 吴世璠
九月的京城已经出现了秋意,树叶由绿转黄,也有少许红色,早晚充满了凉意,被炙烤了一整个夏天的人们终于能够喘口气,心情闲适了不少,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闲话。
偌大的京城自然是不缺故事的,其中讨论最多的便是大门紧闭的公主府大开正门,恭恭敬敬地迎了一尊佛像进去。
而且,是长公主亲自率人在门口迎接的。
长公主为啥要迎一个佛像回府呢?
关于这件事,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呢,说是长公主可怜自身命运,万念俱灰,生出了皈依佛门的想法,毕竟幼时丧夫,而后丧夫丧子,自己又被囚禁,悲苦无依。
另一种呢,说她夜来忽然梦到云南,梦到吴氏统治下的惨状,夜夜不得安眠,所以请了尊佛像回家,为远方的百姓祈福。
也还有一些非主流的说法,府中闹鬼、吴应熊索命这样的一些谣言,因为太过于离奇,所以相信的人并不多。
事关三藩,一些大臣骨子里面爱弹劾的基因蠢蠢欲动,开始上奏本,弹劾长公主。
康熙派人过问一番,长公主回答的是希望吴家人早日明白天意不可违,结束战事,还大清一个太平盛世。
另外长公主还让人转交了两份手抄经卷,是她的两个儿子抄写的,在佛前功过,祈求皇上和太皇太后身体康健,聊表心意。
康熙让人监视了几天,什么问题都没有发现,只看到了长公主的诚意,去除华服,身着素衣,日日茹素,虔心念佛,种种行为都表示长公主所言不假。
“这些人是不是在王公贵族的门前安插了探子,怎么什么事情都知道啊?”李礽挠挠头,随便翻阅了几本康熙交给他的奏本,这些都是弹劾长公主的,康熙让他看着处理,大有让他试试的意思。
“胡说。”康熙头也不抬地说道,语气轻轻,丝毫不见责怪的意思,他现在已经习惯了保成时不时地吐槽,不得不说,保成有时候说的就是他所想的,不过身为一国之君不太好说出来而已。
“您听听,他参姑奶奶违背您的旨意,无视软禁。”李礽道,拿起一张纸条,在上面写道:门内算不得违禁。
写完之后,等墨迹干了,夹在奏本里,让梁九功转交给康熙。
康熙打开一看,嘴角忍不住勾了勾,原封不动地抄上去。
“哎呀,说长公主私通吴家。”李礽念道,立马一拍桌子,“姑奶奶一介女流,大门都卖不出去,吴家找她干嘛?真是捕风捉影。”
康熙点评了两个字,“妄言。”
“就是。”李礽把折子抛到一边,这种连批复都是浪费笔墨,他又翻到下一本,“这个说金佛是吴应熊留在京中用于叛乱的宝藏……做大臣的还有时间看话本子?”
李礽一瞬间有些疑惑,自己这是穿越到了《鹿鼎记》,他要找的是《四十二章经》,带夹层的那本书。
康熙皱皱眉。
“我建议他去开个话本铺子,就这脑子,不去写个《灭吴记》都委屈他的才华了。”李礽嘀嘀咕咕道,胡乱批复:想象力颇丰。
康熙笑了,每次保成一边吐槽一边帮忙批阅奏本,字字珠玑,让人忍俊不禁,在看了很多令人无奈又无语的奏本后,可以放松心情。
“还有这个奏本,说长公主肯定是在超度吴家,他是趴在房间外偷听了吗?”李礽歘地一下子拎起笔,在纸条上写道:可曾亲耳闻?
康熙看到这句话,没有动笔,想了一会,干脆把奏本一合,原封不动地放到需要发回去的那堆奏本里。
于是,奏本一起被收拢,这封奏本就跟着其他的挨个还给了上奏的大臣们。
拿到这封奏本的大臣一愣,这奏本就是顺着明相的意思随便写写,怎么皇上还批注了还给自己?
他怀着疑问,赶紧打开了奏本,一张白纸掉落在书桌上,他捡起来一看,上书五个字:可曾亲耳闻。
这是什么?
他又看向奏本,奏本上干干净净,除了他的笔迹,什么痕迹都没有,难道说这纸条就是皇上的批复?还是说皇上放奏本的时候搁错了位置?
这五个字平平无奇,一看就不是出自皇上的手,可是除了皇上,还有谁能接触到奏本呢?
还有什么叫做“可曾亲耳闻”?长公主周围都是皇上亲派的侍卫,给十个熊胆,他也进不去啊,再说就算能进去,他也不可能去偷听一个妇人的墙角,否则被人知道了,他这脸还要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