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甜崽胤礽直播间(410)

作者:花下千江 阅读记录

“玄烨同福临有几分相似,都不喜欢草原的姑娘,追根寻底,不过不喜欢蒙古部落对他们的胁迫,一个想要大权在握的皇帝是不会允许卧榻之侧有他人酣睡的。”太皇太后看得透彻,如今住在咸福宫的姑娘恐怕会是最后一位了。

之后的皇帝,再迎娶草原上的姑娘,恐怕都只是为了全一下蒙古部落面子,两者再也不会平起平坐。

作为大清的太皇太后,对此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作为科尔沁大草原的姑娘,却是有几分愁绪与迷茫。

作为一个女子……

太皇太后顿了顿,说道:“儿孙自有儿孙福气,到了那个时候,我恐怕早就成了一抔黄土,管不了哦。”

苏沫儿知道老祖宗这是突然有感而发,安慰道:“就算如此,皇上也会礼重蒙古,老祖宗放心呢,有您镇着在,不会出问题的。”

被苏沫儿安慰了一番之后,太皇太后的心里好受了许多,她来自大草原,这是抹不去的骨血,但她也在大清生活了一辈子,她这辈子都在致力于两边盟好,也希望百年之后也能维持这种状态。

再说,康熙拿着那封信慢慢走回乾清宫,这个事儿不只是要办,还得要办得漂亮,难道他就不心疼姑母吗?

姑母同老祖宗的关系好,小时候还给他塞过不少好吃的,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他可以独断的,坐在龙椅上的是他,可是脚下全是盘根错节的关系。

现在老祖宗和姑母铺好的路走下去就行,他自然是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不只是借坡下驴,他还要借题发挥。

很快,一份诏书通传天下,洋洋洒洒上千字控诉吴家人狼子野心,罔顾朝廷的信任,不仅如此,吴世璠还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将自己的生母、兄弟弃之不顾,实乃是令人发指。

吴世璠既然代父休妻,那他们就代长公主休夫,与吴应熊义绝,连带着长公主两个儿子也与吴家断绝关系。

表面上只是皇上看不惯吴世璠欺人太甚,为长公主撑腰,结合之前整顿公主府的事情,又是送人又是赏赐的,这个猜测很快就得到了大多数的认可。

但是朝廷的人总会多想一层,一般来说,大家想的都是皇上借题发挥,打击吴氏王朝,也有人歪打正着,想到可能是皇上在为长公主谋取退路。

不过这种最为正确的想法反而相信的人不多。

为什么呢?

皇上是什么人,那可是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干翻鳌拜削藩不眨眼的人,会为了一个联姻的姑母去折腾这种事情?可笑!

皇上一定是埋藏了什么阴谋诡计在后面,不信,等着瞧!

只有上次弹劾长公主暗中超度吴应熊的大臣背后冒了一层冷汗,还好他听了明相的话后面没有继续上奏本,不然可不就是得罪皇帝了吗?由心地感慨道——明相真是英明啊。

长公主听到这个消息还微微松了一口气,她儿子至少暂时是安全了,但是她这府上还有吴应熊的妾室,庶子也有三个,听说了这事儿,免不得心神不安,这几日常常来打听消息。

她也不是什么铁石心肠容不得人的,大家又一起共患难过,有什么小摩擦小不合早就过去了,能帮上一把自己是愿意搭把手的。

只是她自己如今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也没办法承诺什么,只是说要是有机会,她会给他们求情的。

所有人都等着康熙的决定,看看皇上会如何对待这件事,有了皇上的态度,才该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第218章 胤祚

为了事情顺利进行,太皇太后还让人在暗地里拱拱火,宣扬了一把长公主的悲惨。

按照李礽的说法,是要宣扬长公主的坚韧与付出。

但太皇太后拒绝了,她认为为女子歌功颂德并没有卖惨来的效果好。

事实证明,太皇太后的想法是对的,为大清诸多贡献,寻常百姓哪能体会,但是说到夫家和婆家反目成仇、家破人亡,大家就能体会到一些了。

这一下子,京城可就热闹了,到处都是长公主的话题。

让先前那些追着长公主弹劾的人家里的“葡萄架”都差点倒了,谁也不敢在外面提自己弹劾的事情。

说了,老百姓一人一口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长公主都这么惨了,你还弹劾?你有没有良心?

李礽叹气,这种事情要是搁在现在,网友们得在网上呼吁政府赶紧把公主接回来,离婚!一定得要离!!!

文明开化很重要啊!爱国教育很重要啊!

不过,太皇太后的办法有用就行,他们的目标就是拉长公主出泥潭,过程不必在乎。

除了他和太皇太后,荣宪和纯禧也挺在乎这个事儿的,隔三差五就打听,康熙那边是不敢去的,只能戳着她小二弟去。

小二弟成天待在乾清宫,有谁还能比他的消息更精灵通?

于是,小二弟一边写作业,一边竖着耳朵偷听康熙和大臣的讲话。

这可是大清的影响力最大的离婚案,要是能成,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至少,是个好的开头嘛。

李礽听着迂腐的大臣胡扯,心里哼哼唧唧地不屑,呵呵哒。

大概是他的表情太过明显了,还被康熙瞪了一眼。

李礽心里的小人一拍桌子,哼!你不瞪那些臣子,竟然等自己的儿子,小老弟,咋回事?还能不能行?

好在康熙之后忙着应对那群老迂腐,没空搭理他,主要是为了长公主府的软禁到底要不要解除。

老迂腐担心的是三藩未平,怕多生事端,又害怕死灰复燃。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