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甜崽胤礽直播间(568)

作者:花下千江 阅读记录

“花钱的地方多了呢。”李礽说道,国库那么穷,想要做个啥,户部一堆的人哭鼻子抹眼泪的。

康熙笑道:“比如呢?”

保成的衣食住行俱由内务府一应承担,平常多数待在宫里,也不买田置地,他钱还能花到哪里去呢?

“比如说,我想海上贸易,就要买大船,聘请水手,还要购买货物。”李礽说道,光是一艘大船都得要不少的银子,“趁着汗阿玛您现在不怎么收税,我赶紧多存点。”

“朕就不是苛捐杂税的人。”康熙没好气地说道。

“您这话就没有说服力,工匠只是因为身份就要交税呢,男子只是出生就要交税呢。”李礽说道,这些税收本就不该征收,都是些啥奇奇怪怪的东西?

康熙气到了,这关他什么事情,“这些许多都是承明制,明朝亦是继承了前朝,如此历史悠久,如何没有说服力?”

“因为他们都灭亡了。”李礽摊手耸肩,这不是明摆的事情吗?

康熙张张嘴,硬是没有找出合适的理由来反驳,沉默了一会,说道:“那你说说该如何是好?”

“废除匠籍制度。”李礽说道,他看向康熙,迟疑了一下,才试探道,“滋生人口,永不加赋?”

他犹豫了一下,把“摊丁入亩”四个字咽了回去,他怕这步子迈太大了,康熙接受不了。

但,他还是低估了康熙。

“执意如此?”康熙问道。

李礽认真点点头,废话,这是历史的大势,也是民心之所向,他肯定会坚持的。

“即便是朕不同意,你也会坚持?”康熙又问了一遍。

“对!”李礽回答得斩钉截铁,这事儿没得商量。

“好!”

康熙忽然一声叫好,声音洪亮有力,吓了李礽一跳,咋了?

“朕也有此想法。”康熙说道。

风太大,他没听清楚,康熙说啥?说他也有这样的想法?

看着保成吃惊到嘴巴都合不拢的样子,康熙得意道:“怎么?朕不能这么想?”

“那您刚刚还使劲地反驳我啊?”李礽嘀咕道,他刚刚恨不得挽起袖子和康熙来一场辩论赛呢,结果康熙说他也是这个阵营的?

“考验你而已,看你是否会轻易放弃心中的想法。”康熙不以为意地说道,“朕听过,亦曾见过,田野小民俱系与有身家之人耕种,丰年则有身家之人所得者多,而穷民所得之分甚少;一遇凶年,自身并无田地产业,强壮者流离四方,老弱者即死于沟壑。”

很好,您是懂得百姓疾苦的,可为啥迟迟不杜绝这种现象呢?在李礽的眼中,既然知道这样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就该当下立即禁止,而不是任由其发展。

李礽想不懂,问道:“那汗阿玛打算什么时候颁布诏令?”

按照史书上记载,“永不加赋”是在康熙末期,如今还早着呢,但对于老百姓而言,这项政令自然是能早一天,便早上一天得好。

“此事并非小事,关系到户部的税收,台湾未收,沙俄未定,西边还有那准噶尔部和蒙古贵族们蠢蠢欲动,一旦没了税收,国库空虚,难以维持,他们必定会趁虚而入。”康熙解释道。

凡事欲速则不达,先求稳,再求进,放在大清,则是先天下太平,再求盛世辉煌,若是想要齐头并进,恐怕两边都讨不得好处。

李礽掰了掰手指头,台湾就可以搞定,沙俄要晚点,也就是明年年初了,准噶尔比较难,游牧民族反复无常,不占地不统治,抢完就跑,实在是不好处置。

康熙见他垂头丧气的模样,笑着道:“也不必过于忧思,一步步慢慢来,你刚刚提到的匠籍制度就可以先考查一番。”

要考查匠籍制度,必须要等到江南王世成夫妇上京,他们曾经因为纺纱机进京,又身在江南,确实是了解江南织造情况的最好人选。

于是,李礽掰着手指数着天数,算算人啥时候能来。

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王世成夫妻带来并非只是一个了解江南的机会,而是一场掀起万丈高的狂风暴雨。

八月底,秋意渐渐染上枝头,宫中的树木还是一片浓郁的深绿,但在不经意的地方也隐藏着一两枝深黄浅红的秋色。

康熙最近的心情很不错,首战虽然失败,但是施琅在后面的战争中,屡战屡胜,大大小小的几场仗过后,郑氏请求投降。

之前,他就下发了旨意,准许台湾投降,由施琅代为受降。

一方面因为施琅是攻台的主要将领,这是他的功劳。

另一方面,就是要施琅能泄愤,施琅之父、兄长、过继出去的儿子全都死在了郑氏的手中,仇恨支撑着施琅走到如今这个局面,肯定是要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既然登台,那便是这方土地将会为大清所有,虽然朝中不少人还对此持反对态度,但这根本影响不了康熙,就由着他们吵几日吧。

与此同时,江南制造的一行人也到了京城,住在驿站之中。

康熙让噶禄安排见面之事,当然这事儿得要带着保成,不然这小子肯定要唧唧哇哇的好一通。

王世成夫妻之前见过噶禄,知道他是内务府的头头,又瞧着这个头头对上首年约三十的中年人和小孩非常客气,便猜测这二位是比内务府头头更厉害的贵人,赶紧毕恭毕敬地行礼。

这一路上,他们两人心中多少有点恐慌,传令的人说是内务府召见,想要问问织布机的事情,但是他们自己却是不这么认为的,总觉得哪里有问题,一切均小心谨慎为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