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清穿甜崽胤礽直播间(712)

作者:花下千江 阅读记录

年底之时,周边的附属国前来上贡,较之往年,这礼又丰厚了不少,大有跟着大哥有肉吃的态度,并且,各国使臣都提出了进一步扩大的贸易往来以及留学的要求。

康熙喜上眉梢,大手一挥,同意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康熙终于发布了那道闻名历史的诏令——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这道诏令赶在了除夕的前一天发到了全国各地,上上下下一片欢腾。

这几年,朝廷的动作不断,平定三藩、开弛海禁、废除匠籍,现在又开始免赋,简直就是老天爷开眼,见人活得艰难,才送来了康熙这样一位明君。

从前,满清王室贵族想要搏个好名声,只能用强权与威胁,狠狠地震慑住下面的人,可如今,这桩桩件件让人获利的事情落实后,百姓们开始自发地归顺于朝廷的统治。

没有人会不想过好日子,只要朝廷能让百姓吃饱饭穿暖衣,让他们能活得稍微体面点,他们就会安稳下来。

在一片安和的氛围中,李礽坐在暖房之中,同康熙聊天。

暖房是用大片的玻璃建造的,大块的双层厚玻璃镶嵌在钢架中,缝隙用动物胶粘得严严实实。

这玻璃是研究院的人研究出来的,比起原来,无论是玻璃的澄澈度,还是硬度,亦或是面积,都有大大的提升。

李礽大手一挥,赏了一千两的银子,用以激励,激励本人,也激励其他人。

玻璃房之所以叫做暖房,是因为下面铺着地暖,即便外面寒风肆虐,房间里面也温暖如春,四周摆着些盛开的花,淡香宜人。

自打有了个这个地方,康熙基本上都在这里办公,召见朝臣。

“最近如何?”康熙问道。

康熙问的国库追债的问题,年前的时候,户部尚书余国柱禀告了这个问题。

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就出现了,每次新上任的户部尚书接任的时候都会提到这个麻烦,大概率不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只是为了表明这个麻烦不是自己造成的。

之后,借款不断增加,犹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直至崩溃。

历史上,这个问题是等到康熙暮年让胤禛搞定的,不过既然现在能解决,何必等到以后呢?

说来,雍正也是好惨一男的,熬了许多年,终于熬出头,还要给爹处理一堆的烂摊子。

康熙仁慈,在政策或者法条上宽松,在王朝成立之初,这样的宽容有利于修养民生,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隐患。

这些隐患在康熙暮年便已经显露出来,但直到雍正上台才得到了大刀阔斧的改变。

其中之一,就是官员同国库借钱。

这些钱借给官员应急,有些人还了,有些人迟迟不还,有些人是还不起,有些人干脆不想还。

看到余国柱老生常谈的奏本时,李礽就决定横插一脚,能现在解决的,又何必埋个坑给胤禛呢。

年前,在他的强烈要求下,康熙同意让户部催收一次,要求及时还款,命令是给出去了,但收效极微。

只有两个人还了钱,还是很小的一笔,也有几个人虽然没还钱,但上了奏本表明自己的难处,且说的真话,然而,大部分人对这种例行催款都装作听不到,看不到,一味的哭穷。

李礽看了这些虚情假意的奏本,感觉这些人毕生的文采都花在了这上面,辞藻之华丽凄然,让人一读就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们的惨。

但事实上,他们一点都不惨呢。

李礽让张廷瓒帮忙小小的调查了一下,大部分都有自己的私产,还个钱是没啥问题的。

于是,他同康熙协商了第二个计划——转移债权。

具体的操作是把这些人的债权从户部转移到内务府,让内务府来催收,对此,余国柱表示非常乐意接受,这就相当于把包袱转移给了内务府,他何乐不为呢?

再说了,都是同僚,催债实在是有损感情,得罪这些人是件麻烦事儿,谁知道这些人会不会在背后捅自己一刀呢?

所以,丢出去,一了百了。

李礽想要解决国债这件事的重要原因,也是想让户部能从这种事情里面脱离出来,康熙想借钱给这些臣子,就拿自己的钱去借,别把国库当成自己的荷包,

公私分明。

虽然这做起来很难,但很有必要。

李礽道:“下一个计划已经展开了,噶禄还挺期待的。”

“这对他来说是个机遇。”康熙说道,“尤其是你还帮他。”

噶禄任职内务府之后,一直都不是很顺利,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需要完成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

这件事虽然麻烦,但要是很完成,对于他立下威望很有帮助。

尤其是保成也插手此事,这也就意味着这件事会得到皇上和朝廷一部分官员的支持,这更增添了成功的可能性。

是挑战,也是机遇。

李礽当然也知道这些,所以他才拉了噶禄干这个事情,因为噶禄会同意的,“我等会儿厨工一趟,督促一下。”

“外面天寒地冻的,你叫个奴才跑一趟就成,何必亲自去?”康熙道。

“跟汗阿玛学的,要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啊。”李礽道,坐在庙堂之上,的确也能管好朝堂,但权术而已,心中有百姓,眼中有百姓,才能称得上明君。

康熙被他的夸奖一噎,一时间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不好意思,干脆把人赶走,又忍不住叮嘱道:“注意点分寸,别咄咄逼人。”

“哎呀,汗阿玛,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有借不还,牢底坐穿。”李礽凑近道,“这是咱们说好了的,您可是后悔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