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甜崽胤礽直播间(742)
他之前就听福崽说他爹在家中过得不开心,类似于明珠望子成龙,但对方只想风花雪月。
明珠本身是个文臣,学识也不错,他的儿子自然都是耳濡目染,但还是存在差异的,比如说明珠搞文学的同时,还兼顾搞搞政治。
但是,他的长子,就只继承了前者。
康熙想想明珠的家事,也是一脑门官司,他道:“你先说说是做什么?你要知道,他对政治和经济可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
李礽当然知道啊,要是让纳兰性德去搞江南的政治和经济,他都不知道是自己更痛苦,还是纳兰更痛苦,“我需要一个人去江南给曹寅帮忙。”
这越说,康熙就越糊涂了,他道:“什么忙?”
“都道,仓廪足而知礼节,我需要他去江南帮忙办学。”李礽道,“江宁富裕起来了,相应的,百姓素质也该提升起来了。”
“你知道,他文采好,不代表他会教学,或者会办学吧?”康熙挑了挑眉梢,显然对儿子的想法并没有那么看好,他当然支持在江南办学这个主意,但指望纳兰性德,恐怕是不行。
“我当然知道啊。”李礽道,“我需要的不是他这个人,我需要的是他的名气,需要他把那些文学之士吸引到江南地区,这些奔着饮水词名气而去的人里面总有人会教学,会办学。”
康熙没想到保成打的是这个迂回的主意,他沉默了一会,才道:“这法子……”
总觉得有哪里不对经,但又说不出来。
“况且,我要他办的也不是一般的学院。”李礽道,“我要在江南建清华园的分院。”
现在研究院里面的人基本上是从造办处挖出来的,又或者是从工匠之中选拔的,但基本上都是成年人。
从前,他认为科学研究不是一个人能办到的,所以找了一群人成立了研究院,现在他认为科学研究不是一代人能办到的,所以打算教育从娃娃抓起。
薪火相传,代代不灭。
“你是认真的?”康熙问道,他当然知道研究院现在名声大噪,前几日还能从奏本上看到说其破坏纲常的争论呢,不过他就当没看到,一点小事儿也值得跳脚?
“当然。”李礽道,“我想让研究院的选拔超过科举考试。”
这可不是他吹牛皮。
就按照现在科举的录取速度,有些人恐怕等到死都没办法正式进入官场,至死都是预备役。
但是朝廷还要养着他们,还要给他们免税。
这可不只是钱财的浪费,更是人才的浪费。
连科举都能通过,这精力与耐力去建设国家不好吗?
况且大清如今缺人又缺钱。
既然话说到这里,李礽就顺便把自己的担忧给说了一遍,还举了一个例子,还是内务府,确切说是内务府广储司的缎库。
每年按照原来的标准不断生产,生产的数量远远高于所需的数量,导致最终的积压,那么多的布堆在库房里,且大部分因为花纹和材质的特殊性都没办法在民间流通。
要不是康熙自省了一把,压着这两年的产量,宫内逐步消耗,恐怕真的会砸在手里。
布料这样,人才也是如此。
每隔几年举行科举考试,招收大批量的人,但朝廷官员的空缺只有那么多,除非把人都嘎了,不然如何能安置下这么多人?
前面的人还没有安置完,下一场科举又来了,新人源源不断,老人闲置无事。
这样下去,积少成多,迟早会成为朝廷的负担。
康熙也不是一点都未曾察觉,只是如今看来,这个问题并不严重,况且这是汉人王朝的固定制度,真要变动,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如今是王朝建立初期,国纲才稳定,要是如此变化,恐是不利。
与康熙相处这么久,李礽当然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也不是让康熙立马就宣布停止科举考试,而是想要为人才寻找别的出路。
套用一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倘若,不只科举折桂就能出人头地,也不会所有人都去走那独木桥,必然有人会选择更广阔的天地。
这样的观念并非一朝一夕能改变,所以现在开始是最合适的。
这话给康熙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这次是更为深刻的沉默,整个乾清宫一片寂静。
要是刚穿越过来的时候,李礽必然胆战心惊,生怕自己的小马甲被扒了,又或者那句话说得不对,引得康熙生气。
但如今,他对康熙已然十分熟悉,并且研究院的功绩就摆在这里,他根本不怕康熙的质疑。
康熙心里是震惊的,这种震惊与往日保成提出那些出乎意料的主意全然不同,他发现保成的观念就同自己不一样。
确切说,在这天下,恐怕就没有同保成一样想法的人。
君王也好,臣子也罢,他们都在不断践行着隐藏在其中潜规则,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维护所有的一切不崩溃。
但是保成不一样,他会理解规则,跳出规则,利用规则。
借着太子爷的身份作为掩护,最大程度上获取资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最开始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太子爷只是一时玩性大发,所以搞了些有的没的,但时至今日,谁在说研究院只是个小角色,恐怕没人会同意。
上至国家重器,比如火器、大炮、潜镜等等,虽未普及,但在好几次战斗中都崭露头角,下至百姓生活,比如肥皂、玻璃镜、酒精等等,在方方面面渗透进去,让人离不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