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173)+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他作为未来天子的先生,得刘辩依赖,又是士人,又与何进有旧,又有族侄属于何进阵营,不管袁绍如何想,如何忌惮,如何私下手段,都不得不请他来此,以表示大家立场相同。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天子抬他起来,就是要让他在士人中施展影响,避免何进将来以大将军独霸朝纲。

话又说回来,在刘辩登上皇帝之位前,他与何进在众人眼中,又属于一条绳上的蚂蚱。

所以,他如今在此地,处境说来很尴尬,每一个举动,都可能被人从各个角度解读。

但,有些话,荀柔实在不得不说。

“如今,在并州,南匈奴之乱未平,白波军又起;在幽州,二张乌桓之乱未解;在荆州,江陵叛乱未息;在益州,蜀中黄巾作乱;汉中,张鲁占据,朝廷不能用兵;在青州,黄巾又起,再加上凉州叛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半个天下处于战乱。若将各地兵马招至京中,则各地太守刺史,如何守土安民?”

袁绍向何进献计,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可行性极高,对何进毫无害处。

何进本就是天下之大将军,可以征发天下兵马,忌惮蹇硕,是因为其人统领禁军,守卫京城,天下之兵,远水不能救近渴。

但只要这样干,就能用天下的兵力来威慑京中,禁军再厉害,人数却很有限。

但这个高明,这个好,只是对何进,只是对皇位而已。

荀柔能做的,只是陈说利害,除非何进自己不干放弃,就连如今的刘宏也阻止不了这是势,何进势已成了。

然而,若真说毫无害处,当然也不是。

从大势上,这是又一次,将这天下推向诸侯起势,军阀割据之结局。

从百姓,生于东汉末年,就是他们最大的不幸。

荀柔低头轻咳一声,掩住喉中痒意,“大将军将来秉朝,助天子治理天下,欲治天下,先有德昭行海内,布仁施惠,天下咸服,而后再明赏罚,以武德威之。周公逐成王,而为圣人,伊尹行废立之事,犹为天下重,盖因得百姓之心,只要能得百姓之心,则何事不能成?”

真的,不能减少一点点对百姓之伤害?不能用正确的办法获得民心?

依历史来算,刘宏如今已不可能换人,也已经没有时间换人,等他一死,这些宦官根本无法掀起风浪,他们一定要搞这种无用争斗?

何进不由有些动容。

他旧随天子时,也跟杨赐念圣贤书,何尝不慕圣贤,如何不想成为周公、伊尹那样,名垂千古的人物。

“荀侍中此言未免妇人之仁,”袁绍抬手,“大将军有定黄巾之功,如何没有德行于百姓?如今阉党为患,内害贤臣,外欺百姓,不除之,天下如何能安?招各地兵马入京布武,不过数月而已,又能造成什么大患?其失则小,而其得之大,以此观之,愿大将军当机立断。”

何进只沉吟片刻,便点点头,“本初所言甚是。”

荀柔心底一叹,却也并不意外,只是惆怅而已。

一堂之中,竟没有一个人不赞同袁绍之言这是“失小得大”。

袁绍之话竟还未完,“听闻荀侍中之兄长亦在军中效力,大将军可使之往冀州募兵,冀州并无兵祸,荀侍中大可放心。”

其人眉眼含笑,仿佛十分友好,其实就很欠扁。

荀柔唇角一抿,兄长在皇甫将军帐下做事,官职低微,如果按其所说进京,何进至少得给个骑都尉,但袁绍这是示好吗?分明挑衅。

“说得正是,便以荀侍中之兄为骑都尉,”何进却实实在在是示好之意,“往冀州募兵三千,侍中以为如何?”

“侍中无此职责,”荀柔从席上站起来,怀疑自己来参加此会,根本就是一种错误,其作用还不如给两个皇子上课。

“大将军若要下令,请自为之,在下稍感不适,欲自归家,还请大将军与诸君见谅。”

第104章 京城布武

“叔父。”

“公达,”荀柔回头看跟出来的大侄子,多少有点不好意思,“连累你了。”

他一走,荀攸当然不可能还安坐堂中。

荀攸依然一副沉静的,公事公办的态度,“何进身居上位,唯知利己而不见天下,其气小若是,不能图大事,非吾之君也,与叔父何干。”

荀柔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未曾想到,公达也有说出刻薄话的一天。”

“方才开口,我其实未尝不知,大将军不会听从,只是环视一堂,当时在场之人,大概也只有我好说出这些话。”他回眸去看荀攸,“明知无用,明知让人不喜欢,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公达你说是吧。”

荀攸平静看他一眼。

“是。”语气真是说不出的敷衍。

嗯,认真的敷衍。

荀柔又是一笑,方才在堂中的确郁闷,但话说完,尽力了也就没什么好气,“这是天子都阻止不得的事,我自然也没有办法,但话若是留在心里,我今天夜里就睡不好觉,不如说出去搅乱别人。”

堂中不是没有仁善之人,就算当堂不曾附和他,过后回家可能也睡不好。

与其将失眠留给自己,不如送给别人是的,他就是这么大公无私滴人。

马车等在门口,御者正同别家聊天,见他们中道出来,十分镇定从容的上前迎接,并没有表现出惊讶。

看着荀柔长大的田仲,对他可能搞出各种幺蛾子,早就习以为常。

“含光~公达~慢行”

二荀正要上车,却听身后有人高喊。

荀柔眼眸微微睁大,回过头来,却见曹操竟然追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