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212)+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我们已经商议过,不必再言。”荀爽眉宇间露出一丝疲态,“你也回去休息吧。”

“唯。”恭敬的向长辈稽首行礼,荀衍这才扶着佩剑,退出屋堂。

他走出院外,就见四弟荀谌在外等候。

“可有雒阳消息?”

荀谌摇头,眉头皱紧,“叔父问起?”

荀衍摇头,“并未。叔父必也不想我们为难,若有含光消息,我们又岂会隐瞒不言?”

“雒阳必有事发生,”缓缓而来的荀攸,一身玄衣,头戴白色缣巾,衣领出露出一线白麻,眼眸微垂,沉静肃然。

“何以见得?”荀衍皱眉,“阳翟并无消息。”

“虽未闭关,已有五日,不曾见有自轩辕关出的商人。”荀攸缓缓道。

荀衍与荀谌相视一眼,俱是心底一跳。

“雒阳一定出事了!”荀谌压低声音。

“攸欲入京,报衢叔父丧事。”荀攸声音平平道,“叔父有遗讯告与二十二叔。”

“这……”荀衍一时难断。

荀攸弯腰长揖一礼,并不等两人商议结果,起身过后,转身离开,显然心中已有决断。

“嗯,”对上兄长满脸为难,荀谌却很快露出轻松,“这样也好,再将此事写信告知文若一声,免得他在陈家都住得忘了,还让人以为他是陈长文的兄长。”

“你真是”荀衍无奈,摇摇头,却少有的,不曾阻止。

雒阳中到底发生何事?他也想知道。

作者有话要说:

注:龚遂的事情,出自《汉书》,这位老先生当渤海郡守的时候,都七十多了,也是真的厉害,治民安盗之中,是对百姓心理的绝对理解。

(稍微注释一下:渤海在汉宣帝的时候,因为连连都穷,所以盗贼很多,刑事案案件很多,当时的二千石太守,都没有办法,然后皇帝选了龚遂。龚遂上任,当时郡府担心他的安全,发兵迎接,他却让这些人回去,一人一车到任。

立即罢免了专门抓捕盗贼的官吏,并且命令,只要拿起农具,就是百姓良民,官吏不得骚扰,只有拿着兵器的才是贼寇。于是,郡中就没有拿着兵器在外的人了,他再让百姓农耕种桑,大家都有了钱,连刑事案件都没有了。)

当然,这位大佬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用了好几年,才让渤海富有起来,但这种手段胆量心机,真的都相当了不得。

第129章 杀乱之后

赤红、粘稠、滚烫的河水,自面前奔腾而过,扑面而来的烘热,干燥、腥臭、浑浊,炙烤着每一寸露出的皮肤。

没有声音,没有一丝风。

陆地一片焦土,黑暗笼罩之下,唯天空一道赤色弦月。

视野中,河中远处浮着点点白色的东西,缓缓飘过来。

近了发现,沉浮在岩浆一样赤红河水中,是无数人的头颅。

苍白、消瘦、面无表情的男女老少,闭着眼睛,干净得不沾一丝河水,从远处飘来,从眼前飘过,又向着未明飘走。

是宁静,还是解脱?

心底一声嗤笑。

都不是,只是离开而已。

一道炽热的浪,将一个推近岸边。

那张脸,与其他似乎并无太大差别,苍白、眼窝凹陷、瘦得只剩一张皮裹着颅骨,断裂的颈处,整齐切口露出白色椎骨。

他莫名熟悉,弯下腰,想要看清楚。

下一刻,又一道浪来,将之推回了河中。

白色渐渐飘远,如同远海小船,点缀在水间,永远驰向远方,再不回头……

一点尖锐的疼,突然出现。

血月、焦土、河水、苍白的面孔都消失不见了。

眼睫轻轻颤了颤,缓缓睁开。

“吉……太医?”

“荀太傅醒了?”银针泛着微芒,捏太医吉本粗糙的指尖,他长长松了口气,腰间六百石的铜印黑绶一晃,凑过来查看,“幸君今日醒来。”

眩晕、蒸热、喉中干刺不适,闭眼定了定神,荀柔哑声道,“吉公升官了?”

说来,他与这位太医真是颇有渊源,当初灵帝诏令入京,他推辞有病,就是这位吉太医奉命前来,这两年,他不时和太医署打交道,也多受这位太医关照。

“原太医令乃是张让之子张先,如今被禁,故,拜吉公为太医令,掌太医署事。”进贤高冠,玄色官服,跪坐一旁的中年文吏,亦佩六百石铜印黑绶,凤眸长眼,容貌清隽,神色关切,“含光,你已昏睡三日,吉公先前就道,今日若是不醒,恐有性命之忧,幸而今日总算醒来。”

“元常兄?”荀柔轻咳着撑榻欲起。

来人是接替荀攸担任黄门侍郎的颍川长社钟繇,钟元常。

也是自幼认识的兄长。

“嘶”他忘记自己现在的刺猬造型了。

“小心!”钟繇连忙按住他,“与我还客气什么”扶他缓缓躺下,“陛下知君染恙,十分忧心,命人每日探望,我就接了这个差使,也正好来看看你,你家俱不在京中,我本该对你多加照拂。”

“虽则醒来,”吉太医一边起针,一边嘱咐,“热度未退,旧患又发,太傅当好生修养。”

“辛苦吉公,劳元常兄担忧。”荀柔眼眸垂了垂,向钟繇问,“这几日,不知雒中情况如何?”

钟繇长眉皱紧,摇了摇头,“不佳。”

说完,招来屋中侍从倒水。

“如何?”

“含光可知,何苗已死?”

“什么?何苗,死了?”荀柔惊得撑坐起来。

发热产生的眩晕,还是听到消息的眩晕,实在让人分不清楚。

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在这种时候昏睡三天,已经十分要命,如今迎面又是这种消息,就算不晕也得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