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242)+番外
“……是啊。”荀柔慢慢点头,货币经济啊,“公达……”
“董卓私欲难禁,横行暴逆,上欺天子,下虐百姓,叔父还要与这样的筹谋吗?”
已过而立之年的文士,神色肃杀一片,露出霜刃寒色。
“公达!”荀柔危机雷达顿时爆表,猛得睁大眼睛,“你要做什么?”
他大侄子可重来不会无的放矢。
“你、你不会和什么人阴谋图诛董卓吧?”想起历史上某个记载,荀柔顿时脊背一栗。
荀攸不答,深沉如渊的眼眸平静望来,竟连衣袂也纹丝不动,只目光中透出一抹失望。
荀柔被那一道失望刺中了,强打起精神,“你们尚未定下时间吧?可否再等一等?时机未到……这绝非缓兵之计,只是如今城中董卓部从皆在,只要”他张口想要说,最后顿住了。
既说不出来,再吐一回血要挟公达?
他没脸做这种事。
闭了闭眼睛,他知道以刺杀风险,生死之论无法说服荀攸,公达比他更明白其中危险,更不畏生死。
荀柔再看向荀攸,耐下心劝阻,“公达并非冲动之人,当知如今董卓兵卒围城,凉州兵卒桀骜,不服管束,杀董卓一人,恐生兵变。”
荀攸不言。
显然他也早已想过这个危机,并仍然以为不如杀死董卓的利好。
“再等一等……还未到图穷匕见的时候。”荀柔见还劝不住,按住荀攸的手,只好将还未完善的计划拿出来充数,“公达,这次先交给我吧,虽说不能完全将物价变回小钱之前,但……当能有些成效。”
“叔父要怎么做?”
“钱,”荀柔捻起一枚五铢币,“也是可有价的,金银尚可以斤论,铜钱为何不行?”
通货膨胀中,贬值的是百姓手里的钱,但若是百姓手中的钱,并未贬值呢?
“铢”本是计重单位,但“五铢钱”却早非当初五铢铜的本值,变成纯粹的象征意义的“五铢钱”。
五铢之外,便是金银,并没有面值区分,东汉前叶制造精良,含铜高的五铢钱,与后期含铅多、含铜不足的五铢相比,虽然事实上更有价值,用的时候却以一样看待。
从前的五铢,差异并不算大,但董卓钱就“太值钱了”。
“叔父何意?”纵使智计百出的荀公达,面对经济学也是一片空白。
“若以一金论,则旧五铢一万钱可换一金,换作新钱将需五十万钱。”
“这……董卓安肯?”
“民间交易,百姓互市,董卓岂能管得着?”看不见的手嘛,“等他发现,也无法估计此端。”
袁绍应该不会让他等待太久。
“叔父将如何施为?”荀攸追问。
这次换荀柔没有回答。
他露出一点神秘微笑。
比起一心去商量刺杀董卓,他觉得,还是让大侄子将好奇心留在这件事上好了。
作者有话要说:
(1)荀棐不是故意卖关子,而是认为当时的场合,并不适合正式提亲,也不该和糜竺商议太轻贱女孩子了。
(2)阿善的办法并不能彻底解决通货膨胀,只是尽量减轻百姓损失,当然,向来政府针对通货膨胀的办法,都只是减轻一点损失。
第145章 董卓求娶
要平抑物价,也不能造成太大的民间动荡。
幸而去年算是风调雨顺,京畿附近又没收税,董卓被他引导主要抢劫对象是官吏,勉强还没把百姓逼到都活不下去。
和真实历史比,大概就是地狱十层和十八层的区别。
荀柔自嘲一笑,开始干活。
伴随正月第一缕春风,白马寺传出欲塑佛像的消息。
需以久近人身,久沾人气的铜钱造释迦牟尼前世之身,收民间随身携带一年以上之钱。
既是造铜像,那就要将钱融去,所以白马寺收铜钱,以称重计算,二十五斤铜换一斤金。
公式很正常,商户人家偷偷一算却沸腾了。
时下金价,大抵是一万钱一斤。
一钱重五铢,二十四钱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二十五斤铜才七千余钱,就算如今币重略轻,也不过就是八千余,比市足低了二成。
既是称重,那什么钱都是一样用,但问题是,其他钱不管贴不贴身,总可以称超过一年,董卓新钱才造的,怎么都不可能有一年。
铜像最多不过几千斤,先到先得,商户要收旧五铢换金,十余日间,百姓手中的旧五铢价值非涨,甚至多有商户愿溢价换得,民间交易也都愿用旧币,而弃用新钱。
荀氏族中也没人见过这种操作,荀忱上下打量荀柔,惊讶赞叹。
“真是神鬼莫测之计,若非清楚乃含光所为,我是想都想不到,这算是算学吗,还是算货殖之道?仿若是一门新学问,倒与管子所论相仿。”
如今连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尚未形成,更别提市场和货币了,关于政治经济学,至今唯一一部指导性著作就是管子轻重篇。
荀攸却露忧思,“何来许多黄金?再能支持几日?”
他是猜测到白马寺与荀柔有关系,但就算加上往日那些前往参拜的官吏家属敬献,这样花钱能支撑多久?
“黄金尚足,王子师昨日也送来两百斤金。”荀柔没有正面回答,“董卓之母尚以旧五铢换黄金。”
“董卓手下非无能人。”荀攸看着他,“况若当真全不用新钱,百姓亦受侵害。”
既然有人发现,董卓迟早也会明白过来,而新钱已在民间流出,先前那些接受了新钱的百姓,又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