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280)+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等灵帝死,何进当大将军,荀柔就私下讨了人情,正好,何进顺水把颍川当作支持的回报送给袁氏,袁氏安排孔伷当了太守,三方欢喜。

阴脩丢官后不死心,入京求职,四处专营,还递过拜帖到他门上,结果自然是拒绝,从此之后,他就没有听说过这家的消息。

没想到多年以后再闻,会是这样的消息。

荀柔还记得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去阴氏族中,还未见屋舍,便见宽广的田地,足足七百顷,有颍阴全县那么大,族中比屋连宇,堡坞超过颍阴县城,让他第一次见识到这个时代真正的豪强,是什么样子。

“……我还以为,阿兄会说我昨日让阿音带去的军规军纪,认为太过苛刻呢。”

“正当如此。”荀彧轻轻摇头,他当然知道堂弟在转移话题,不过这件事也确实重要,“凉州兵新俘,正是宣令规矩之时,只是,真要扳其旧习,绝非一日一时之功。段煨与贾诩处,我也照会过,两人均无异议,不必担心。”

荀柔点点头。

他知道自己写入军规的不得强抢百姓之类的内容,真要执行并不容易,不过,实在不行,他就只好抄袭一下历史上曹操那一出削发代首。

肉麻是肉麻了点,但是招数好用就行。

“含光,阴氏之事你若答应,我便遣人往新野一行,如此也不必再传信给叔父了。”荀彧含蓄提醒。

……也是,传消息给他爹,姐姐也得知道,还不如他就处理了。

“……好罢,”荀柔点头,还气不平,又有点感慨,“战乱之中,人命如草,逝者已矣,往者不可追。”

就让阴氏,消失在历史沙尘之中吧。

荀彧微微含笑,“含光能不念旧恶,此诚君子之道。”

“……阿兄,不要如此,我心实愧。”这是还将他当小孩哄啊。

荀彧笑而不语。

“对了,”荀柔想起一事,“曹孟德,可有消息?”

说来尴尬,现在他们多了五万人,仿佛似乎大概,不太需要曹操了。

“以行程算,”荀彧稍稍思索,“使者当已追上曹君,只是如今山东恐怕已然乱起,未知情况如何。”

这年月,最麻烦的问题就是信息不通。

所谓,十里之外无消息,几乎毫不夸张。

就比如此次他们与李傕郭汜之争,若非恰巧段家族人机敏,恐怕得等到兵临城下才能发现。

如今,他光知道山东讨董群雄定然会乱,但什么时候乱,到底乱成什么样,就一点也不知了。

“以文若之见,山东诸侯,如今会如何?”

“刘岱与桥瑁相仇,袁氏兄弟不合也久,王匡性狭,待下无义,后必自乱,余者各有打算,相互之间必生杀斗,然以才能、贤佐、兵粮而较,此中,唯袁氏兄弟,或可称雄一时,余者不足为论。”

荀彧缓缓而道,显然早有思索。

堂兄太牛逼,居然真的将历史走向推测得八九不离十……

“那曹孟德如何?”

“曹兄心向朝廷,与这些诸侯,岂能一概而论。”荀彧微露不悦。

“是我失言,失言。”荀柔连忙道歉。

荀彧没与他继续纠缠,只点点头起身理顺衣摆,“营中还有事,你在家中好生修养。”

“辛苦兄长。”

“职责所在。”荀彧拱手长揖一礼,取了文稿告辞。

荀柔伏在榻上,望向窗外日渐炽烈的太阳。

虽然有些直接,但堂兄还是能明白吧。

会如何选择?

他的文稿,写得有些繁冗,不够精炼,但认真读下来的聪明人,一定能看到里面埋的深坑。

矛盾。

即使,只在“士”之间,名望世族,学阀名门,边郡望族,以及地位更低微的寻常读书士人之家,彼此之间,最深切、最直接的欲望理想,是有矛盾的。

彼此之间,只有争斗,没有共赢,没有任何办法,能皆大欢喜。

而之后,再增加农、工、商,这种冲突矛盾就会变得更加激烈。

他虽然没有写出,但他相信,以堂兄的智慧,只要看明白这一部分,自然而然,就能明白剩下的,他还不能准确表述的部分的意思。

赢家通吃,败者失去一切,一切利益的争执,就是如此直白、残酷、简单。

从一开始,就必须做出选择。

然后,拥有共同利益者就是朋友,就是可以团结的对象,而另一面,利益冲突者,没有任何情谊、没有任何妥协,就是敌人。

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知道接下来该走的路。

堂兄必须想明白这一点,也必须在他们到达长安前,想明白这一点。

第166章 春信如风

春暖熏风南来,野草随风,在荒芜的田野与空旷无人的村落中,肆意的扩张领地。

人间消息却并不随风信飘散,反而由于动乱与四起的劫匪难以交通。

但至少有两条是已知的,朝廷西迁长安,以及,董卓确实被太傅荀柔成功刺杀了。

讨董联盟变成了一个笑话,诸侯尴尬的面面相觑,朝廷危机似乎解除了,可是要立即往长安拜见天子,称臣入奉吗?

心里总有些不情不愿。

未经朝廷,私自起兵,胆敢这样做的人,多少心中都有些想法,但到这一步,眼见危机解除,朝廷西迁,又该怎么办?

直到某天清晨,大家发现刘岱已然悄悄不见踪影,剩下的人瞬间恍然大悟,几天就走了干净,只剩下本地陈留太守张邈与盟主袁绍。

至于袁氏另一位,先前往扬州购粮募兵,也不知得到消息没有,但大概是不会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