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284)+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王允想逼荀氏来压含光拒绝封王,未免太小看含光,也太小看荀氏了。

“如此我也放心了,”钟繇露出松了口气的表情,“非是我不信含光,封王……实在不寻常。”

荀攸默然。

大汉至今四百年,只有王莽篡权的伪朝,再没有异姓封王,连钟元常这般与他家亲近,听闻此事都心生波澜,更遑论其人。

钟繇感叹一番,又问起,“方才王子师所来何事?”

“正为此事。”

钟繇恍然,继而皱眉,“听说近来三公府中颇有传言,要追封袁隗,招袁绍回朝,也不知真假,若果真如此,他们未免……”

他摇摇头,说不出个具体。

荀攸不留情,淡淡一词,“愚蠢。”

钟繇总结不出,若荀柔在此,却能一语道破:矛盾。

这不只是冉冉升起的荀柔代表的新兴势力,与王允、杨彪代表的旧势力的矛盾;

更是数十年来被压制排挤的地方士族,与长久盘踞中央的世家之间的的矛盾。

当初灵帝所希望激发的矛盾,在其死后一年,以他完全未曾想到的方式产生,也将以他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向发展。

很巧,荀柔在写的一篇新文章正是《论矛盾》。

四民论需要更多的深入调研与考察,而矛盾论主要是理论。

原文是不用想了,他不可能有那么神能背下来,还几十年不忘,但几个关键考点他还记得

永恒的对立与统一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事物发展过程中绝对的斗争性与相对的一致性。

用这个时代习惯的语言和方式阐释它们,花费了一些时间,但与之前一篇相比就简单许多。

沉稳的脚步声响起,荀柔抬头,看见沉默的堂兄走进屋来。

皎如玉树的青年放下手中叠好的文章,在榻前再拜行礼。

荀柔没有阻拦,知道这是表明态度与立场。

果然,荀彧起身后,将手中的文章递给他。

荀柔展开。

堂兄并未在原文上修改,而是另外起笔誊写了一篇。

世家兼并土地,学门争斗之类刺激的内容全被删减了,只剩下最简单的框架和对相应阶级的阐释。

荀柔从头看过一遍,发现这篇文章竟更接近他曾经读过的那篇原文,不是说具体内容,而是整体结构,文辞是这个时代的风格,却更加简洁、清晰、冷静。

斗争性也减弱了,刺激性减弱了,斗争更隐蔽了,但能读懂的人,仍能从中看出其中不死不休的冲突。

如此就够了。

荀柔郑重感谢堂兄,给他这篇文后续写作提供了更好的参考。

次日,荀攸从长安传信到达了雒阳。

信中没什么问候寒暄,内容简单粗暴,不过一排:王允传凉州韩遂、马腾入京,速归。

荀柔看完,伸手将字条递给荀彧,“看来,不能等曹操了。”

琥珀色的眼瞳轻轻一扫,已将短短一行字看进心头,同时微微一愣。

含光的文章,竟这样快就被印证。

“粮草钱帛已装运妥当,明日收拾修整,后日出发。”荀彧心中虽担忧堂弟病情,却未再开口。

第168章 尊卑之礼

堂兄说隔日启程,荀柔却仍嫌不够快。

马腾、韩遂在过去数年表现出的野心与能力并不如董卓,但半年之间,董卓为天下野心家做出一个良好的示范,让所有人意识到,那威严的宫阙,似乎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

入城、未入城,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关键是时间,他需要比他们更快到达长安,将之拒于宫城之外。

荀柔点了段煨、张绣与贾诩,让前两位点一千精锐骑兵,再带上五日之粮,弃辎重,轻装赶路,让堂兄领其余兵卒与百姓压阵缓行。

这个命令当然不是随便下的。

荀柔十分清楚,自己如今在军中毫无威信,必须依靠其他力量指挥,选段煨是因为此人固然心思复杂但怂得彻底,点张绣一方面因为他性情单纯,另一方面是将其与之叔父张济分开,张绣性情单纯,但张济却有些滑头,不得不防。

至于贾诩,又是另一回事,不知要面对的情况如何,他需要一个能商量策略的人。现在能作谋士的只有俩,他哥荀彧和贾文和,堂兄是他如今最信任的人不能只作谋士,押送辎重带领百姓也是重任,所以,也只有贾文和了。

派人唤来嘱咐,三人自然全无异议,领命各去准备不提。

“文若不必急行,如今春夏之际,黄河上涨,函谷一线地势狭窄,你带着辎重,走河内,虽绕些远路,但更为稳妥。”

骑兵先行,离别之时,荀柔担心堂兄着急,特意在军前叮嘱。

荀彧眉心一蹙,知道堂弟好意,更明白此处不是争辩之地,他深深望了荀柔一眼,所有担忧化为俯身长揖一礼,“望君保重。”

比起大队人马,含光伤病未愈,独自领着三个曾跟随董卓的叛将,急行前往阻拦马、韩才是真正凶险。

但堂弟已决心担负江山重任,将来面对的困境,只会比这更加艰难数倍,以这般看来,如今这又不算什么了。

“君亦保重。”荀柔拱手回了一礼,垂眸注视着堂兄佩玉随动作起伏轻摆,“我先行一步,在长安等兄长来。”

“叔父,我”荀襄忍不住开口,想要带人跟从,却被荀彧低声喝阻。

“荀将军,军令如山!”

荀襄一惊,顿时噤口,对着亲叔父她还敢力争几句,但堂叔向来在小辈之中极有威严。

荀柔仿佛没有听到侄女说话,他转身扶着贾诩的手臂,登上马车下令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