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352)+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不碍事,不碍事,太尉相招,某荣幸之至,荣幸之至。”杨奉态度卑微。

他既然已至长安,除非逼不得已,是不想回头的,但人为刀俎,性命悬于荀含光一念间。

“左冯翊一地,西临羌中、鲜卑胡,都尉之职,关系长安安危,盖都尉以病退,杜子绪年轻文弱,恐难将兵众,君娴熟军事,不知可愿任此职。”荀柔看得出他紧张,便也不多寒暄,直接道出本意。

盖勋交接完毕,回长安,左冯翊一郡长官便空出来,可以让杜袭摘掉“代”字,直接上任,但恰逢此机会,又恰恰好有适合人选,他就想将军政分属,摆上台面来。

杨奉眉梢一跳,眼瞳扩大,两颊肌肉收紧,嘴唇一抿,“杜君千里之骑,当世之美士,岂不能任此?”

“杜君以左冯翊内史掌民务,亦为二千石,庶务繁冗,恐难兼顾军事。愿君协助杜君,勠力同心,共担左冯翊之政,为京畿蔽翼,如何?”

左冯翊都尉,例有五千常备兵马,虽看上去为辅佐,但是实实在在的兵权,荀含光解释的如此清楚,这是…真的还要用他?

杨奉惶惶多日,纵得朝廷封的关内侯仍不敢放松,直到此时还有一丝不敢相信,但还是连忙离席叩首谢恩,“多谢太尉赏识,某定不负太尉之望。”

“左冯翊原有兵马几千,盖都尉久病不曾习练,多有荒废,君既往之,带些宾客曲部才好操练。”荀柔指点道。

原来如此,杨奉这下完全放心了,揣度着道,“白波军旧为民匪,不习军法,某虽为众所推,却常常难为,唯三百同乡同族亲友,相伴数年,不忍背离。”

荀柔如今也是老演员了,当即点点头,叹息道,“同乡之情,死生契阔,令人唏嘘。”

才留三百人,如此识时务,是值得他唏嘘一回。

送走杨奉,再来徐荣。

这位出身幽州,曾跟随董卓,又在董卓死后,立即选择投降朝廷的打工人,已被他放置一年。

旧时凉州军势力实在太大,他不敢尽用,以免军中力量失衡,徐荣晚一步回长安,又不曾有军功在身,自然也就没有位置。

不过这也是常事。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这句话,形容这时代不能武转文的将领,也不算错了。

如今兵卒成分逐渐复杂,凉州兵也逐渐分化,本土化,问题也就不存在。

而被搁置的徐荣,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果然不曾被长安公卿关注,仍然老老实实的窝着。

“若以君守函谷关,徐君当如何为?”

“某唯竭力以效,蹈死而已。”徐荣回答铿锵,眉目不动,唯眼中瞬间就有神光。

荀柔点点头,“皇甫将军年纪渐大,恐其有失,以君代之,函谷关之要,不必我多言,君必知之,君不负朝廷,朝廷必不负君。”

军事上,他对徐荣这样的名将,没什么能指点的。

“敢不效死。”

皇甫嵩年纪虽然大了,但在函谷关驻守二年,不曾有失,将之换下来,实为荀柔私心。

他倒不是不相信皇甫嵩对朝廷的忠心,与盖勋等人相似,这位出身边凉州得边将,对名士……有点舔。

一向又与卢植与郑泰交好,而卢植、郑泰两位董卓时期辞官离去的老大人,如今又来长安。

这些汉朝老臣,忠心不必置喙,人也不恶,绝非心怀异图之辈,但忠心之下,做出的事情对否,却让人怀疑。

若他们以为天子乾坤独断,才是正确呢?又或他们被袁绍之类的人物说动,重定天下不必大动干戈呢?又又或者,他们怀疑他有权臣之嫌,有异心呢?

他们会做出什么来?

荀柔逐渐体会到掌政者的多疑。

就当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好了,在即将出征关外之前,他必须扫平一切潜在风险。

不过为更保险起见,让堂兄荀悦邀请盖勋和皇甫嵩二人到太学就职好了,也算是两全其美。

毕竟说起来,皇甫嵩年纪将近七十,也确实不小了。

处理诸般琐事,荀柔又进宫去见了一次天子。

成亲过后的刘辩长高了些,长胖了些,看上去更沉稳。

“太尉似瘦了些,守孝辛苦,身体可好些?”只是一开口,就还是和从前一样,“这是皇后特意准备的素饼,太尉且用些。”

荀柔躬身谢过,含笑道,“陛下与皇后伉俪情深。”

刘辩唇角飞快一抿,继而微笑,“皇后贤良,令德淑均,都是先生当初举荐之功。”

荀柔摇摇头,这和他可没关系,“恭喜陛下将要得子,倒时候臣恐怕不能回来,提前祝贺陛下。”

虽然不是皇后,但宫妃有孕,倒也并让他意外。

刘辩这次笑得真开心了,“将来皇子长大,也交与太尉教导。”

“陛下信任臣,臣自当尽力。”荀柔又微微欠身,“臣今日来是有些话要说。”

“太尉请讲。”刘辩立即道。

“不知陛下是想留名青史,还是托躯丘山,湮灭荒丘?”

刘辩脸色瞬间涨红站起身,张口结舌,“太、太尉何出此言?朕近日有什么大过吗?”

“还请陛下安坐,臣所言确实过矣,”荀柔微微叹了口,“臣只是想告诉陛下,近来朝中议论修筑陛下陵寝之事,是臣授意从侄公达引导朝臣讨论陵址,以此搁置陵寝修筑工程。”

天子登基即开始修筑陵宫,而刘辩登基三年,至今还没开始修建陵寝,其中他的有意拖延,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如今天子出孝又成亲,这个问题便又有人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