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363)+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太尉与攸尝论屯田之策,太尉以为,此策行之不易,纵有能吏,短时见效,长久弊病从生,伯达不必担忧。”荀攸平静解释道。

“是。”听闻太尉早有议论,司马朗松了口气,“原来是我多虑了。”

“荀御史。”司马朗正待起身,就见陈群快步而入,“兖州有信来。”

兖州?

司马朗一边知机告辞,一边忍不住琢磨。

如今的兖州牧是太尉之友,曹子修之父曹孟德?曹兖州一向激励图进,莫非又进攻了周边哪个诸侯?

徐州?冀州?扬州?

不知这回他用兵得胜否?

“边文礼被曹兖州杀了。”

荀攸接过文书。

“曹兖州竟因边文礼出言不驯就族其家…”陈群皱紧眉,“可要出文申斥?边文礼毕竟是名士,弟子颇多,恐引起议论兖州也可能不稳。”

若是荀文若在此,大概会赞许两句,可惜陈长文顶头上司是荀公达。

荀攸只点点头,将帛书放在案上。

“我会同荀令君商议此事。”

待陈群离开,荀攸将两份消息都又看了一遍,这才袖了,往尚书台去。

尚书台比御史台更繁忙,文吏往来,门庭若市,屋内竹架上垒起层层竹简纸张产量不足,日常事务还是用简牍多些,也不易损坏。

荀彧抬头见是荀攸,知他有要事,当即屏退左右。

荀攸也无废话,当即将两份消息都摆在案前。

“屯田之策既行,秋后袁本初定会出兵,曹孟德杀边文礼,恐兖州之势不稳。”荀彧沉吟片刻,说出判断,抬眸与荀攸印证。

荀攸点头,“是,攸之意,不如引袁本初去争兖州。”

荀彧眉心微折。

“总好过向太原或”荀攸顿了一顿,方道,“雒阳。”

两人目光一对,室内空气一凝。

荀彧神色沉静,荀攸目光探究,最后还是荀攸先低下头。

“公达之意,我亦赞同,就如此报与太尉吧。”片刻,荀彧温声道。

“唯。”

空气重新流动起来。

“令君。”内侍装扮的青年来在门前,见还有荀攸在此,拱手施礼,“荀御史。”

“可是陛下有诏?”荀彧起身肃立。

“陛下召见尚书令,想问一问,近来太尉的消息。”

“是。”荀彧认真的整理一番分毫未乱的衣冠。

“太尉如今不知行军至哪里?还在汉阳吗?”

“不知汉阳如今天气如何?可与长安一般炎热?太尉身体如何?”

“汉阳此郡,如此难为吗?若实在艰难,不如让太尉班师回朝吧?”

天子身着常服,态度温和,问出的问题却实在让人为难。

不过荀彧在第一次被问话小小惊讶过后,便能温言细语回答并安慰天子了。

是安慰。

可除此厚意之外,天子既不懂得军事,也不关心出征战况。

“太尉不知何时才能回来?”

每次都会被这样问,饶是荀彧,心中也升起些许无奈之情。

过去他曾对堂弟对天子不够庄重而不满,到如今亲自接触了天子,才知为难。

天子固然是仁善的天子,却更适合在成平时垂拱而治。

“公达未走,可还有事?”荀彧回到尚书台,就看到荀攸。

“攸听闻,每隔三五日,天子就要召见令君,问询出征之事?”荀攸问道。

“天子并非不信任太尉,只是担心。”荀彧回答。

荀攸垂眸,也不知想了什么,片刻方道,“令君休沐可要去白马寺?”

荀彧点点头,“公达可要同去?”

“是。”

……

荀柔钓鱼执法,从汉阳四族中钓出了倒霉蛋任氏。

迅速从这家下手开始清洗。

任氏财产充公,满族俱收,阎氏、赵氏虽然没在药材上下手,但却预备了人手,联络了相熟的羌、氐族落,要做背后的黄雀。

幸好荀柔先发制人,将这场叛乱扼杀在了摇篮。

阎甫见势不妙,在抓任氏时逃跑,赵匡则在抓捕之前,当着前来押解之人,饮了鸩酒自尽,唯有姜氏,在第一时间前来请罪,得以保全。

“赵匡自尽前恳求太尉不要赶尽杀绝,给赵氏留一条血脉。”荀缉顿了一顿道,“我答应了。”

“无碍。”荀柔轻轻摇头。

抓捕入罪执行,都不需他亲自动手,此时他正在吃饭。

平民一日二餐,王侯一日三餐,帝王一日四餐。

以他如今的品级,一天可以吃三顿。

晶莹雪白的米饭,配上新鲜的菘菜与鱼,只需一点盐调味足矣。

他吃得不快,一刻钟才吃了半碗,荀缉进来复命,便暂弃了箸。

“若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你可以直告对方,我们不牵连无辜,不止允许他族脉流传,若家中子弟才能出众,通过考试,为官为吏亦未不可。”

荀柔缓缓道,“旁支若无悖逆之事,多宽赦无妨,只财帛不必多留,足一年之食足矣。”

“是,我记住了。”

正是这时,长安来信送到了。

作者有话要说:

袁绍帐下商议:

沮授:打土豪分田地。

许攸:认清敌我关系。

郭图:资本的快速积累。

话说,写到今天,突然发现所谓屯田之策,本质就是压榨剩余价值,完全就是资本主义嘛,难怪一直觉得奇奇怪怪的。

有时候,真的觉得世界就是个圈啊。

第212章 东南形势

信匣先置在案上。

荀柔再端起碗,继续细嚼慢咽的把饭吃完,然后黑漆漆的药盏端上来,滚烫得冒着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