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385)+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若非明日要陛见,他都想立即直接出城去白马寺了。

“典叔,去太尉府吧。”荀柔转还马车。

太尉府靠近宫城,倒是更方便些。

太尉府与家中也一般安静,诸掾吏文书跟随出征,此次又一大半都留在关外,只有临出行前新辟的长史杜畿领着几个记事文书出来相迎。

太尉府前院只有几颗松树,这次不曾被蝗虫糟蹋,看上去倒比家里还整齐些。

他又不在,府中也没什么文书事务,他便让人请御史台御史中丞前来相见。

今日非沐休之日,公达当是在宫中守职。

荀柔去后舍清洗了征尘,换了干净衣裳,头发还湿着,荀攸就到了,于是他披着湿发就见了荀攸。

荀彧许多来不及与他说的事,荀柔都在荀攸这里知道了。

今年这许多灾异,长安城中的风,一刻都不曾停止,诸般细节也没什么可说,也不过就是那些,其中自然也有些议郎之类的人物,上书请求罢免太尉之类,不过是哗众取宠之徒。

近来影响最重大之事,算是国丈蔡邕针对的灾异上书。

蔡邕即使国丈,又是三朝老臣,天下名士,他的上书分量自然与一般人不同。

荀攸将抄录的副本递给荀柔,荀柔打开,看了开头第一句臣闻天地之道,曰阴与阳,阴阳顺时,则厚群生就知道这是一本废话。

蔡公从天地阴阳五行角度,分析了一遍灾异产生的原因,坚定认为灾异是上天给汉室的警告,然后做出六条建议:

一 请天子许天下上书陈事,二、请举天下贤良入朝,三、整顿后宫勿乱阴阳,四、近贤臣退不肖,五、去乐省费,六、大赦天下。

看上去挺像回事,对吧?

但干过活的都知道,这就是一篇废话。

不说别的,就第一条,允许天下人上书陈事,写什么?随便写?谁来看?谁来评议?这条命令一下,皇宫都能被想入仕途的人用竹简塞满。

他相信,过去历史上记载的这种随意上书陈事的活动,绝大多数竹简最后的命运都是火炉。

至于后面的几条更不用说了,没有预设的建议,就是一堆空话,表面看着光鲜,底下什么都没有。

可惜长安城内,干实务的人还是少,或者说,长安城内许多书生,都在为蔡公的头两条欢欣鼓舞,热血沸腾。

上书都传出来了,荀柔也知道不能太违背民意,但怎么做,诏书怎么写怎么下,却还可以研究。

他心里先想了几条,顺手就在副本上计了几笔,等过后商议蝗灾应对时一起处理。

次一件事,便是光禄勋。

光禄卿种拂身故。

“光禄勋,朝中有议渤海王妃之父伏完。”荀攸道。

“渤海王妃之父掌管宫门,恐不相宜。”荀柔眼都不眨便想出一个理由。

光禄卿人选,在他知道种拂去世,就已经想过了。

他要推姜峻上台。

这既是奖赏姜氏忠义,也是吊着陇右的一根胡萝卜多少年,凉州都没出现过中朝高官了,也不由得凉州民心不附。

朝中重要的就这两件事。

此外便是东面,以冀州与兖州为中心的战场,已经蔓延开了。

先是蔓延到徐州,徐州陶谦与袁术有结盟,于是向之求救,袁术便攻击了兖州背侧。

结果袁术战果上未取得,被孙坚偷了家,孙坚与其子趁其出兵,拿下了颍川。

孙坚已向朝廷投诚,手中拿了南阳和颍川,如今便也不用太担心雒阳了。

至于其他

“孙家幼女与友若之子定亲了?!”荀柔吃惊。

“正是,”荀攸点点头,“难道有什么不妥?”

“不…没有…”

他侄儿定了糜家女,他堂侄定了孙小妹,他们家薅了大备备两个老婆…不,是救了两个小姑娘免入苦海啊!

刘玄德是好人,就是有点费老婆。

“还有一事”荀攸垂眸。

荀柔难见他为难,声音立即软了八度,“何事?”

“阿兄已为阿熙择了弘农杨氏女为妇,恐怕辜负小叔父美意了……”

荀柔微微一愣,便摇摇头,“婚姻之事,自当父母之命,如此也罢了。”

荀仹性情有些急躁不定,他看中的那个姑娘王异,却文武皆通、性情坚韧,就算门第相对普通,但实在人才难得,故而他才匆忙写信回来。

荀祈却给阿熙定了弘农杨氏……

若再想,这是在接信前就定的,还是接信过后……

荀柔心里叹了一声,却没再多说。

第223章 君臣之道

“公达,我不欲与你为难,”荀柔沉默许久,才道,“你转告公衍,既出五服之亲,他的家事,我的确不该插手,唯除买卖民田,我绝不容忍。若他这样做了,我便只好将阿熙送回家。”

这是他的底线了。

“唯。”荀攸俯身稽首一礼。

荀柔忍了又忍,最后还是没有忍不住,“公达,你…劝一劝公衍吧。”

许多事,荀祈真的不明白吗?阿熙,阿熙并无特别出众的才华。

走这一步,荀祈有多少想拿捏他的意思?

可,荀柔想起当年击缶而歌的衢兄,终究狠不下心肠。

荀攸直起身,认真的对他点点头,“好。”

次日,长安皇宫,宗庙偏殿。

“伏公为渤海王妃之父,光禄勋之职守卫宫门,恐不相宜……

“汉阳姜氏伯达,素怀公正,贞高绝俗,宜征拜入朝,必能尽忠职守,护卫陛下…”

“大赦之事,请陛下甚思,定国之道,在于赏罚分明,轻行大赦,则国家无威,况今遭大灾,天下动荡,若释刑囚恶徒,为祸民间,岂违陛下仁厚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