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387)+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好、那好,先生快回去歇息,诸事都等先生休息过后再说,这些事都不如先生身体重要。”刘辩连忙答应。

荀柔心中的情绪,被天子这一番糊里糊涂的话削得七零八落。

刘辩是真心的,他无奈的心底叹息。

这样也好……这样的天子,不正是他期待的吗?

“阿兄。”

缓慢沉稳的脚步很快远去,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从屏风后转出,殿门前已望不见人影。

荀太尉可剑履入殿,故不必在门前停留。

刘辩回身,“先生说得也不错,你想学什么,应当去太学,尚方所…就罢了吧,还有…光禄卿……”说到此处,他不由得露出愧疚,弟弟很少向他开口请求,他却不曾做到,“以伏公为中散大夫如何,朕特赐食秩二千石。”

一个实职,一个散职恩封,伏氏所求哪里是区区二千石。

刘协却并没有争辩,恭敬的跪下谢恩。

刘辩顿时松了口气,将弟弟拉起来,“你我兄弟,不必如此。”

望着兄长欢喜的表情,刘协笑容却很勉强。

他是天子之弟,却也只是藩王。

成亲、建府、出宫,他也曾站在兄长之侧,却成为整个长安都看不见的人,就连府中长史、家令,都需要依靠伏氏来寻到合适人选。

他并没有怨言,君臣身份已定,他的确应当谨慎本分,若非天子之恩,他本应当在渤海郡,面对贫瘠的土地,横行匪患和四面的战场。

可魏君所言,太尉荀含光…所行所为,太没有为臣之道了。

他想起魏君所讲的故事。

秦朝之时,将军王翦将征,多请以美田宅园之封,惧己之功为秦王所疑,如今荀太尉之功,尤过王翦,奖赏却薄之,更屡拒加封。

就算天子信任,当年卫、霍犹不至如此。

闻当年诸将请于光武皇帝,称之武力莫之敢抗,文德无所与辞,此天命不可以拒。殿下,若有人想求得天命,所指岂非正是文德与武功?

自古贤臣,亦有周公吕望,岂可无端猜测忠臣?

周公吕望,还是王莽,殿下一试便知。

…真是,好个一试便知。

这让他如何说与兄长?

……

荀柔自太庙后殿中出来,直接走到尚书台。

今天堂兄或许不在,不过征拜姜峻,六百石吏任免,以及此次西征封赏将领的命令,也并不需经过尚书令本人。

只要尚书台撰写文书,归档入册,下发符书,寻着吏曹尚书和符节令就能办理妥当。

长安宫比雒阳皇宫还要恢弘大气,宫殿台基也彼雒阳宫殿还要高。

登台如登山,荀柔一鼓作气爬上尚书台,站在门口,先扶着墙把气喘匀。

“太尉?”

清朗如磬的声音,十分耳熟,荀柔抬起头,堂兄荀彧就站在身旁,身后还站着一个弱冠青年。

彼此作揖见礼,那青年睁大眼睛,目光在他身上滑溜一转,神情就让他想起少年时的郭奉孝。

“太尉有事,何不遣人相招?”荀彧问道。

“我见过陛下,顺道过来。”荀柔不好在插腰喘气,站直身体,他望向荀彧身后,“阿兄,这是你新辟的文吏?”

“这是扶风法孝直。”荀彧犹豫一瞬,伸手扶住堂弟的手臂,“其祖是扶风学士法真。”

“法正,见过太尉。”

…咦?

荀柔微愣了一愣,回过神来。

既然徐元直都能辟祸长安,那法正出现在此,似乎也并不奇怪。

汉室这面旗帜,总在微妙之间,显露出非常效用。

“好,好生为朝廷效力。”荀柔勉励了法正几句,见堂兄没修产假,也不多说什么,请他安排人手,招大司农、少府等公卿,及太学农家博士等人,商议治理蝗灾事宜。

“不能拖延了,就今日,先定出章程来,便好施为。”

第224章 治蝗之策

荀柔乘上马车准备出宫之际,听闻司空杨彪恰入宫来,正至太庙前伏阙谢罪。

还,真是有意挤兑他?

荀柔的手扶着车壁,回头望向太庙的方向。

“第二回?”他向荀彧问道。

三公请免,少不得一套三请三让的把戏,杨彪第一回上书必已经驳回,不知这是第二,还是第三回。

荀彧点头,“太尉当劝一劝陛下。”

劝什么,劝陛下恳切挽留三朝老臣,忠心耿耿的杨司空?

荀柔动了动嘴角。

“杨司空行事,当真非同寻常。”法正说了一句聪明的废话。

所以杨彪此时,到底想挤兑他,还是想递梯子呢?

“老狐狸。”

老成精怪了。

朝中三公,他是人不在江湖,处处有传说,王允有直谏名声,还曾经硬怼过宦官,也是好一张鲜明大旗,只有杨彪低调得几乎不存在,要免也是免他,这一招以退为进,到显出来。

这要成功给他添了一堵,杨彪和弘农杨氏一战扬名,也能张帜纳贤,失了三公也是合算的买卖,今日一失,他日不是不能再复位。

若是和解了和他的关系,搭上荀氏这条船,对杨彪也不算坏事,他还有个在太尉府任掾吏的聪慧长子。

无论他如何应对,杨彪都没有损失,还似乎将选择权递给他。

连敌对派中,倾向温和的和解派,也会赞许这番操作

这里,几乎是特指,他的堂兄,大汉尚书令,荀彧。

即使看懂他的文章,清楚彼此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却仍然希望能够有更温和、和平的办法协调,而不采取激进的手段。

这当然也是堂兄,不同于大多数良心都坏掉的政客的,可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