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391)+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阿姊,”他放轻声音,示意一眼荀采身后跟随的小夫妻,“你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阿稷考虑嘛。”

新婚夫妻,住在这种地方,很不利于和谐啊。

“阿稷自可以出入,并非我禁他于此。”荀采神色严肃,“他年已弱冠,大丈夫重在功业,你为叔父,怎不关切大事,只在小事纠缠。”

荀柔微微一愣,看向比往日沉默许多的小侄。

“叔父,可还有什么嘱咐?”荀欷上前来,恭敬问道。

…啊,是听到了。

虽则如此,他却不能改变主意。

“…静心学业,多往太学向诸位博士请教,待明岁孝期过后再论。”

“唯。”荀欷恭敬应答,低下头,难掩神情失落。

荀柔摇头,阿稷这样的性情,他又怎能让他主政徐州?

他并不安慰荀欷,只叮嘱道,“我后日出京,家中诸事,你多上心,不要让你阿姑再操劳。”

“…唯。”

有堂兄荀文若同行,荀柔好歹让何颙答应。

“我可以帮忙,只是卢公年近七旬,未必能答应。”

只是虽答应,何颙却并没将话说满。

他已不是当年蓑衣草鞋杖行天下的豪侠,头发已全白了,皮肤苍老下垂,只神色间依稀可见当年的明朗。

望着眼前诚心下气的青年,他神色复杂,心中犹疑,不知自己是否做对。

“还请先生用心一试。”

荀柔沉吟片刻,实在没有更合适的人选。

“徐州之势,当中原之望,徐州若定,华、夏则平,天下势定矣,故非其人,则不可得,还请先生,千万念此。”荀彧亦恳切道。

“……好罢。”何颙望着荀氏兄弟二人,终究还是点点头。

“我明日就要出京,卢公处还请文若同伯求先生,代我陈说。”荀柔又道。

他自已同荀彧说过,此时这句话当是说给何颙的。

“出京?”何颙微露诧异。

“如今蝗灾蔓延,我岂能端坐城中,太学中农家陈公献策捕杀,我将亲随往见其效。”

何颙一愣,神色更见复杂,他张张口,最终也不知该说什么,“太尉辛苦。”

“应当的。”荀柔欠身。

望着眼前神形恭谦的年轻太尉,何颙竟不知再如何说话。

荀柔是有意的,何伯求先生是君子,君子可以欺之以方。

他明日就要离京,自然希望何颙能更尽心一些。

“含光日后…必能安定天下,惜我老矣,不得见矣。”何颙叹息道。

荀柔温温一笑,“听说,先生也曾这般评说曹孟德?”

何颙摇摇头,“曹君…做不到太尉这般地步。”

“如此,我何敢负先生信重。”荀柔含笑拱手一礼。

假装不知何颙言中深意。

离开何家,荀氏兄弟二人同乘马车,荀彧目光沉沉,“含光何不解释?”

“清者自清,何必解释。”荀柔神色从容,理了理佩玉的垂绦,“兄长放心,我不是王莽”

“我并未怀疑。”荀彧微蹙道,“只是你既知长安种种谣言,对渤海王多少该委婉些。”

“阿兄,我明朝就要出京了。”荀柔语气间带了一点委曲。

不让刘协入少府,还将人支向太学,他知道是有些不客气,所以就不解释了。

荀彧抿住唇,心中自省是否被长安流言影响。

“文若,放心吧,我并未忘记初心。”荀柔覆住堂兄的手。

他的理想,从没变过。

荀彧凝眸回望,缓缓点头。

第226章 除彼蝗蜮

回京之后第七日,荀柔车驾离京。

离京之前,就这几日上书降薪留职的浪潮,提交了意见。

万石上公有掌政大权,对蝗灾有失察之责,降三等是应该,

往下二千石,是国朝重臣,不能救百姓以免灾祸,降二等,当反思,

再下千石,主掌一方一部,不够百姓疾苦,降薪一等,引以为戒。

再下各级吏员,则明确责任,但当积极配合蝗灾救治,完成相关任务,不得推诿怠慢,若有延误,以失职入罪。

此论,固然体现他权重则责重的观点,但也是他早就准备好,叫停风潮的。

东汉官吏薪俸,差距越往上走越大。

作为万石的上公,他本人一个月有三百五十斛,而一个月二石粮就能养活一个健壮的士兵,也就是说,他一人的工资收入,可以养活一百七十五人。

往下一级的二千石有三等(中二千,二千,比二千),收入大概是他的三分之一,再往下的千石有二等(千石,比千石)是他的四分之一……到吏员基数较大的四百石吏,就只有四十斛,差不多是九分之一了。

而百石小吏,月奉十六斛,实在只够养家糊口。

而他一个人,月奉降三等到百斛,就节约出六个四百石,或十六个百石的俸禄。

千石以下,没有主官,吏从责任低,他也不是要大家一起挨饿,也不准备自毁人心,到此打住,是合适的选择。

“嘶”

荀柔掰起一块干结的土块,忍不住抽了口气。

土面上啃得残破的庄稼与飘飞的虫群已是触目惊心,掩在土块下面,让人密集恐惧发作的白色虫卵,更是让人头皮发麻。

田埂边跪地祈求的百姓神色惶惶,提着草篮的妇孺神色凄苦的勾着腰翻捡,赤日下拖着犁翻地的农夫还在咬牙坚持。

这些年,关中土地以种麦、粟与豆菽为主,其中宿麦冬种夏收,豆种春夏两季,粟则为春种秋收。

而这一回,由于麦成熟正在五六月间,蝗虫纵肆虐,抢先受割还能收上三五斗,豆与粟,却都被糟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