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402)+番外
东汉以来,儒学在官方扶持下兴盛,坐而论道,务虚空言之风渐盛,实干之才越来越少,这些举动虽有偏斜,但从长远结果却是好的,若处置了这几个人,继任者畏畏缩缩,不敢进取,那明年若是蝗灾再起,吃亏受难的还是百姓。
不过,倒也不能就此听之任之。
荀柔想了想,坐起身,让侍从端来笔墨,就伏在榻上小几上,执起笔:请以左冯翊临晋县令石韬,为今岁治绩第一,并赐爵禄金银,嘉其仁善爱民,劳民不伤之德,布告天下,以申其行。
他刚刚顿住笔,便又门卒来报,称汉中张公祺求见。
荀柔点头应许,起身推枕下榻,刚迎至屋门口,张鲁便已大步进来。
“太守请坐。”荀柔挥袖招呼,侍从搬来两座席枰,相向而列。
张鲁既主动请降,他也很大方,直接为他请下太守之职,又把相处几日,感觉不太安分的张鲁之弟张卫,请封了右中郎将,待他回长安时,就以同带走。
张鲁行了一礼,缓缓坐下,谢过水饮瓜果虽然其实都是他自家供应的东西。
“太尉气色见好,想来不日定能康复。”
他是一个形容清瘦、布衣朴素的中年男子,容貌只能算淳朴,但飘飘三缕长须,两道长眉,目凝精光,龙行虎步,颇有点深藏不露,仙风道骨的气蕴。
荀柔与他寒暄了几句,便看明白张鲁前来是为打探消息,他也不卖关子,直将宫中庶长子夭折之事说了,只看见对方露出意味深长之色。
“……宫中还有董氏贵人,亦有一子。”他不得不补充了一句。
这年头的宗教人士,居然都是真信,前有襄楷,后有张公祺,只是两人在理解上还有点不一样。
襄楷一心认为他要扶起汉室,张鲁却仿佛觉得他要取而代之。
初相见时,原本摆足架子,结果一照面,态度就一百八十度转,态度那叫一个恭敬,还偷偷来跟他说“璇玑入命,万象更新,天下太平”。
他本想解释,结果每每对方态度都一般
“是是。”
连连点头,也不知听进没听进。
“停留已久,我也该归回京了,”这般宗教迷信人士,说也说不通,好在张鲁不会到处散播谣言,荀柔也就不再同他争论,“多谢公祺款待。”
一则他休息许久,本来也该回长安,二则宫中又出了事,三则,亦有关明岁战局布置,也该商议起来,四则多雨的秋季即将过去,趁着天气还不算冷,方好行军。
“这……”张鲁却顿了一顿,“太尉不如在汉中再盘桓些时候?今岁凶年,我近日夜观星相,有煞气冲撞三垣,恐怕长安城中生乱啊,不过二月功夫,莫不如等过了本年……”
荀柔第一反应是庶皇子之事竟影响如此重大,接着才定住神,发现自己被进带沟里。
“天意向来难断,若真有事,在下身为太尉,岂不更该入京?”他笑着摇摇头,打断了对法的话。
预言这种东西,真是听听就好,至于最后,只要相信,怎么都解释得通,说白了不过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张鲁阻不了荀柔归京,送别之时却满脸纠结、长吁短叹,当看着他去赴死。
荀柔看得既好笑,又有点感动。
不管当初张鲁杀汉中太守苏固,得到汉中是何等野心想法,他在汉中种种施为政策,确实令一地百姓日子祥和安定,处事为人中,尚能见得一点真诚,这就很好了。
而无论益州、凉州,都比长安令他舒服。
深厚的城墙,接连的巷陌,以及最高处沿着山形重檐叠起,巍峨高耸的座座宫殿,高高在上俯视着整个长安。
若论城,雒阳过分安逸繁华,长安则失之铁血傲慢。
宽阔街道已静,侍卫林立左右,伴着清脆整齐的马蹄,轩车辘辘向前,两旁是道道里巷围墙。
荀柔从车中望出去,远远是如重云压城的未央宫大殿,心绪沉沉。
萧何一生为国惜民,国士无双,唯不知为什么,却劳民伤财,督建了这样一座宏丽奢华的宫殿?
嘉奖的旨意仍然在城门口领受,允许他归家沐浴休息一日,再入宫陛见。
于是,车驾便直行至未央宫西的太尉府。
“听闻太尉途中染恙,如今安否?”前来颁旨的尚书令蹙眉望来,神色关切。
“只是蜀地阴湿多雨,有些不惯,已经无碍。”荀柔摆摆手,见他忧色未解,便开个玩笑道,“难怪当初奉孝说他一辈子也不去南方,这次可让我给体会够了,可不要半条命去。”
荀彧不赞同的摇摇头,却还道,“太尉若身体未安,不如先调息两日,再入宫陛见?彧可代为回禀天子。”
荀柔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一圈,“阿兄竟出此言,莫不是今日太阳从西方升天?我听说有一回,太史令都算出次日有日食当息政以避,阿兄却以未必测准拒绝了呀。”
“次日确未有日食。”荀彧避重就轻的回答。
“如今不便入宫?”荀柔脑筋一转,“皇长子之死,是尚未查明,还是确与后宫贵人相关?”
荀彧唇角一抿。
“莫非闹得厉害?”荀柔皱眉。
荀彧垂眸,轻轻一点头。
荀柔明白了,堂兄君子,这是不想谈后宫的事,“那便说正事,如今薯、芋种植情况如何?朝中可安稳?政令可畅达?可有官吏行事不法?”
说到正事,荀彧神色稍解,当即侃侃而谈。
荀彧说关中、朝中诸事,荀柔也将益州诸般情况,与中原不同之处,一一道来,二人直谈到掌灯,荀彧才返回了尚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