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432)+番外
此时但见他竟还颇受拥戴,心中又觉不快。
“君子当守谦谨之道,岂可得意忘形。”荀彧温声教导,“不要如此。”
“唯。”荀襄听他不曾提殿上无礼,知道已是饶过一回,连忙端正神色答应。
“非是王子师得众,”荀颢笑着凑近道,“向来群下多非其刚棱,乏温润之色,不过眼下诸辈各自忧惧前途,欲求其保全再寻不着第二个。”
“原来如此。”荀襄点点头,心领神会,与之相对一笑。
虽则收复兵马的过程并不容易,不过就同姑母所说,乱世之中,诸事皆从兵权上来,如今兵马在握,长安一切波澜,果然就此解了。
诸荀方才何不见殿中情境,也甚觉一解近来郁气,彼此目光交接,都轻松许多,只勉励维持着仪礼姿态,不得放飞心情而已。
“眼下,你需尽快整备兵马,前往河东抵御袁军。”荀彧不与他们欢喜,神色依旧凝重。
众公卿固然畏惧胆怯,但所虑之事,也非全无根由。
“长安可需留些人,待汉中兵马至?”荀襄问。
“不必,非但你的人马不用留在长安,待张公祺兵马至,也劝分些支援你。”荀彧摇头,“你勿要小觑袁绍,河北兵卒勇悍,名将颇有声威,你初掌大军,诸将亦未全驯服,应对绝不会轻松。”
荀襄听出堂叔语气中的郑重,也知道自己向来无军功,难让人信服,忙将骄矜之心收敛起来,低头应诺。
“出宫之后,我即刻就往营中,就与兵将同食同宿,整理军务,若叔父再清醒,就归家辞行,若未即等得,最多五日,我就领众将拔营起行。”
荀彧只点点头。
……
“……吾家凤凰,也挂帅了。”
寝室内,火盆不熄,帷幄中,药气难散,熏得呼吸间都是苦涩味道,荀柔躺在床上,侧过头,神色温温望向侄女。
自上一次清醒后,他又醒过两次,只是先前耗损了精神,都神思昏懵,无法视事,服过药就睡过去,故这中间发生的事,至此方知。
荀襄跪在床边,垂下头微露出些许腼腆,“叔父放心,我定会守好关中。”
荀柔心底无声一叹。
如何能放心?
他喘了一口气,实在目眩得厉害,只得仍旧闭上眼睛。
“你回营后,要向众将申明赏罚,功赏……可放手大方些。”
“粮草、军械……必不短缺,你也如此告诉诸将。”
“勿信左冯翊都尉杨奉。”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长安,难料阵前,战机,转瞬即逝,若有不决,多向钟繇、段煨、徐荣、贾诩请教。”
“意见不同,先弃段煨,次则徐荣,钟、贾二人……”
钟繇经营雒阳日久,熟知关东诸侯,贾诩则应变机巧非常人所及,论才华眼光,二人也难分高下,若此二人意见相左,必然是战局关键之机。
相较而来,钟繇性情旷达,却更善守,贾诩看似持重,偏能出奇计。
“……若建议不同……取贾文和之计。”他终于道。
关东局势变化,牵连南北诸侯,不止阵前,观以大局,还是贾文和稍胜一筹。
“唯。”荀襄倾听至此,见再无吩咐,当即点头道,“我记住了,定不负叔父之望。”
“去吧。”荀柔睁开眼,“此战,必使你天下扬名。”
“是!”荀襄露出一个紧张又激动的笑脸,在床前重重一拜,“叔父,我就去了。”
坚实有力的脚步渐渐远了,荀柔笑容缓缓淡去,“文若……”
“彧在。”淅索衣声靠近。
“粮库……总共还有多少存粮,可支持多久?”荀柔闭上眼问道。
“尚有二十万石。”荀彧唇角一抿,“若得汉中支持,当可支持到秋收。”
一石可供一人一月之食,以五万算,一月需五万石,再加运送路途损耗,至少翻倍,即十万。
“……只得二月之用啊。”
这还是不发官吏俸禄的前提下。
“不过还可从益州、陇右调些来,押运安排细致些,也可省出一些。”荀彧宽慰道。
“未必能足,也不可抽剥过分。”荀柔喘出一口气,“未想会……此战,原当我亲往阵前。”
兵者,死生之道,存亡之地。
且不论凤卿是女孩儿,初次为帅,所领就是一群百战沙场的傲将,面对的又是如此复杂局势。
稍有不甚,就易倾覆。
荀彧知他担忧,温声道,“关中既有山川之险,凤卿又有元常、贾公为谋,徐将军、段将军为翼,小心谨慎,定能固守,袁绍并无明主之资,仰仗姓氏而已,见朝廷匡复在即,一时铤而走险,群贼之心亦未必安,只要坚守数月,待其势渐竭,人心渐散,必能一战定之。”
“若败袁绍,复中原,天下则定十之七八。”
“矫饰之辞。”荀柔知道堂兄有意宽解,阖着眼轻轻一笑。
荀彧亦垂眸轻轻一笑。
“不过……也许我果然,小看了人。”荀柔赞叹,“阿妹……女中豪杰,我也不如。”
荀光竟杀吕布,实在出乎意料。
有此一事,荀氏与汉室朝廷之间,摇摇欲坠的平衡就此打破。
这也是他,以及荀氏先前一直未敢走出的一步。
走了这一步,荀氏真的就是名副其实的权臣,张告天下,再无退路。
然而,走得好。
是他优柔寡断了。
若让他翻覆回三月之前,与现在作选择,他宁可要现在。
固然也有艰难处,但与那番困难相比,倒是现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