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441)+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荀柔沉默了。

虽才只是开始,但与袁绍之间,必是持久战,已是他们议定的共识。

持久战,自然更考验后勤与粮草储备。

时下军阀作派,平时搞军屯制,兼重赋敛,战时,则往往搜掠百姓。

这一方面图省事,一方面也是不得已。

战争年代,过分庞大的军队供养,远超过百姓正常承担,况且还不断的征召壮丁。

诸侯并非全不知此行恶劣,可军队没有粮食,会哗变、会造反,而平民,即使造反,也绝难抗衡军队,于是,劫掠成为了可以接受的方案。

如果要严肃军规军纪,就必须拿出足够的粮草供养……去年一场蝗灾,着实掏空了家底。

“两位博士以为,关中今岁风水如何?”

“风水还看本月下旬与下月初,若得雨水,便无碍。”荀彧答道,“只是各郡都报已现蝗虫,恐怕虫灾难免已传令郡县,按去岁方略,捕杀蝗虫,播种豆菽、荨麻。”

荀柔静静沉思片刻,向荀攸问道,“益州、陇右,近来无消息么?”

“已派人前往探查,本月必得消息。”方才一直当吃糕群众的荀攸,立即放下手中米糕回答。

“休若、元和、敬止、熙卿,都做什么去了,连消息都传不得么,嘶!”荀柔忍不住急躁,不免牵动胸膛伤口,顿时过电似的疼痛一窜,不由得伸手按住。

“含光!”荀彧立即起身来至榻前,一手扶住他的肩膀,一边拉住他的手,以免用力过重,按住伤口。

“是攸失察。”荀攸立即低头请罪。

荀柔咬牙忍过了疼,嘘出两口气,向堂兄摆了摆手,示意无事,拿手抹一把额头上的汗,思维也回拢来。

荀缉也在益州,益州消息中断,荀攸才是那个最担忧的人。

“益州道路狭窄,又经过冬季,恐被山雪阻断,”荀柔轻轻道,“也是没有办法。”

“是。”荀攸点头,依旧沉静,“小叔父不要着急。”

荀柔动了动唇,再说什么宽慰的话,也实在不合适,“公达以为,这回抄捡大致能出多少粮食?”

他只能转回话题。

“去岁虫灾,豪族惊惧,多有囤积,总能得十万。”荀攸答道。

“十万……”他竟不觉意外,荀柔道,“嗯,收拢直接入库报尚书台,记得最后把数目誊抄一份给我看看。”

“是。”

“这些人,你同郭兄,景文商议过如何处置吗?”荀柔忽问道。

“尚未议定。”

“若按律处置,大多只是失察之罪吧?”

强占民田,买卖人口,残害百姓,这些事,名门公卿哪一个会亲自沾手?

“亦有收受贿赂,举荐失人,偷用国库等重罪。”荀攸一脸正肃道。

荀柔抿唇一品,这玩意,和他当初被弹劾的罪状好像差不多?

“证据确凿?”

他忍不住问一句。

“是。”荀攸点头肯定。

“不可杀伐过重,以至京中震动。”荀彧连忙劝道,“况中原多大族,恐使惊惧,固意坚守,日后难以收复。”

“何曾要大肆杀戮。”荀柔向堂兄轻轻一笑,“自然只诛首恶而已斩首过多,恐惊百姓,”他又向荀攸道,“不超过二十人吧,请监斩官务必向百姓昭明其罪公达,你与文若一道参详。”

“是。”荀攸再次点头。

“钱财归国库,田授佃户及仆役,籍为平民。其重罪者,输作劳役,爪牙阿附者,亦不能轻纵。”

和汉阳不同,中枢这些名门大族,绝不能轻易放过。但他们枝蔓甚多,开枝散叶,子子孙孙,总有些明明沾了光,却又似乎清白无辜。

若以现世道德来看,这些人罪轻,金钱可赎,可不打压他们,国家恢复和平,这些名门很容易就能东山再起,继续世卿世禄,绵延不绝,家族昌盛。

他当然不愿看到。

而像堂兄所说,要是杀得太多,未免造成舆论恐慌,激起中原家族抵抗。

“迁之霸陵东,人给田二十亩,贷与种粮,若无口粮,亦助之,许一人一月半石,岁终,收口赋、田租,并所贷。”荀柔缓了口气,继续道,“若收成不足还贷,则以市例,岁增一成……若完其所贷,则可方之自由,田亦授之……

这些人喜欢这样“合情合理”兼并百姓土地,让平民沦为奴隶,也该亲身体验一回。

“正好,新招来的壮丁在左近开荒,可以顺便看守。”荀柔又道,“霸陵山川秀丽,林木茂盛,实在是贤人隐居之处。”

劳动改造去吧。

荀彧与荀攸俱默然沉思。

“日后都照如此安排。”荀柔挥挥手,显然已作了决定,“烦请公达展开架上舆图。”

木架移近榻前,舆图展开。

灯下只看得清轮廓,不过在这里的三人,谁又不是早将图熟记于心。

关中放在整个天下地图中,只占很小一块,还不到十分之一,凉州固然广袤,宽广的却是敦煌、武威这些不能掌控的部分,同理,宽阔的益州南部,还称作不毛之地。

只有看地图时,才能直观的感受,为何要“逐鹿中原”。

冀、青、兖、徐、豫,五州犬牙交错,光看那如锯齿一般错列的边线,都足让人目眩神渺。

往东南,则是豫州、扬州,各据天下十分之一。

没有曹操那般军事天才,这块地方,真的很难玩转。

这样看,袁绍也并非庸才。

荀攸按着军报,指点出我军的几处防御。

由于军队人数限制,布防点位不能多,不过也已尽善,主要还是要借助黄河天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