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516)+番外

作者: 青山见晓 阅读记录

反正有堂兄在,也挺好的,今天觐见可谓很平和、平静、平淡。

就想要这样的平淡!

“唯。”

既要巡视太学,那自然不同了。

荀彧揖手领命,揽辔登车。

马车自殿台漫道驰下,坐在车上的堂兄端坐目视前方,沉默不语。

荀柔稍一想就明白。

虽说方才没有却让,但毕竟是禁中,禁中乘车算特赐,显然让一向守礼端方的堂兄不自在了。

“黄门侍郎……”荀柔起了个话头,“当年,公达也曾做过,却不知道原来是这样的天子近臣。”

黄门是出入天子起居宫殿,传递消息官吏,荀攸当初显然没有孔桂与天子这么亲近的距离,就坐在天子身侧服侍,那几乎是内官的位置。

“孔君为吏,常侍天子帷幄中。”荀彧委婉道。

……哇!

荀柔惊愣片刻,才明白堂兄的意思。

“……难怪……”难怪兄长之前会联想到他,“咳,难怪此番归京后,数次相见,此子颇不善于我。”

这是将他当情敌了?

荀柔先觉得荒谬,继而发现,这是好事,哈!

不就没他事了啊!

荀彧忍不住看来一眼,眉心一促。

荀柔正乐,顿时发现自己居然高兴得忘行,似乎说漏了嘴。

不过他这会儿心情轻松,拊掌道,“是孔君误会了!难怪,方才两人坐得那样近,原来如此!我可没有龙阳之好!”

最后半句是向堂兄解释的,他当然不想兄长误会。

荀彧愣了一愣,忽而明白,堂弟未经情事,心性单纯,将天子与孔桂之间看得简单,当做男女之间的两情相悦,没联想到自己身上。

如此,他也不必将其中龌龊点破。

“彧自然知道,”他摇摇头,“我们原是一道长大。”

他岂会怀疑过堂弟品德。

荀柔大松了一口气,看来是自己想多了,“如此,长安城中可得知?以后总不能再传我的谣言了吧。”

这时代龙阳之好,虽不算普遍,也不能算不正常吧,终究不是大禁忌,更多是因为董贤污名化。

原本他是对这种颜色谣言无所谓的。

从少年时期,他的绯闻在乡里不少,后来到雒阳,更传言过他和灵帝、刘辩,他一向不当回事,直到他发现刘辩居然是真的!

那一刻心情,他不愿回想,至此之后,再听到谣言,心里难免怪怪的。

但现在刘辩有对象,他就不必再枉担虚名了。

“孔君似前汉孝武帝时韩王孙,性情颇为张扬。”

虽说马车行驶间,不易被人窃听,荀彧还是放低声音。

韩王孙就是韩嫣了?

那岂不就是满城皆知?

荀柔这下完全放心,取下系在伞柄上裹着皮毛隔热的竹筒,取开塞子。

小半天连着说话,又没饮水,喉咙都干得发痒。

虽然裹了一层羊皮隔热,但盛在筒中的水还是凉了,只是比露天放着,稍带余温,他仰头喝了几大口,又让堂兄。

荀彧致谢,接来饮了几口递还。

“郭兄……这半年领导御史台,文若以为如何?”

马车驰过一片宫室,大片房舍都是平房,没有台基,在巍峨的长乐宫、未央宫比较下,显得低矮,只有三台高高矗立,黑衣的文吏匆忙往来期间,抱着竹简或捧着文书。

“郭廷尉精通律令,行事勤谨,半年中并无疏漏之处。”

“那就好……勤谨,莫不是事必有请吧?”荀柔忽而一悟。

郭氏世习律令,东汉立朝数为廷尉,当初是颍川名族,他荀家若不抬出老祖宗荀子,远不能及。

只看当初,郭氏居住于颍川郡治所阳翟城中,学生千数,而荀氏居住在颍阴乡里,门庭清净,足可以见。

廷尉郭鸿,是郭氏宗子,性情却全无傲气,自荀柔认识他起,就是一副沉稳的性子,先入郡府为狱曹,后入雒阳入廷尉,数十年间,稳步向上。

后来,虽说他杀掉董卓一步登天,提拔了这位乡党,但他坐上廷尉这一职也是实至名归。

就是太谨慎了些。

“郭兄亦是为难。”荀彧欠身侧头过来,低声解释,“毕竟御史台责任太重,又易为君主所忌。”

什么君主,不就是怕他荀太尉么?

荀柔唇角一抽,却也说不出他决不会多想……毕竟那可是监察全国消息的机关:特务头子。

他也是有用完过后,将郭鸿升个虚职,光荣养老的想法,这也算善终了,可,堂兄似乎不赞同?

荀柔一时沉默,阿兄猜到他的想法了么。

“我与大兄商议过,俱以为景文当出州郡。”

马车驰出皇宫后,荀彧忽又道。

荀柔立即转过头。

“含光,族中其余子弟,你用之,皆使守边隘、历州县,有功绩方拔擢,示众以公心,故虽族中出仕者众,却使上下心服,可景文直入中枢,年少位居高品,却功绩不显,实在显得过于偏爱了。”

“文若此话,大有深意。”荀柔声音不由自主一沉,“莫非朝中又有什么言语!”

荀颢在廷尉五六年中,处置多少大案,怎么算没有功绩,这是有人没事找事?

荀彧望着堂弟冷下来的神情,声音越发柔软,“阿弟为政一向用心公平,并以官吏当知百姓疾苦,劝士子入乡县为吏,若使景文独出于众,非是爱之,实是害之。”

荀柔莫名一悚,想到三国志荀彧传那句有名的“君子爱之以德,不宜如此。”

心思俱是一醒。

守廷尉府……并非他为小侄考虑,只是出于政治考量,而且还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