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香草门庭(582)+番外
荀柔想了想方才明白,失笑摇头,“阿兄……错会我意,我岂会”
他怎么会为陆议“主持公道”?阿薇才是亲侄女啊。
他是接到陆伯言来信,才知侄女荀昭带着女儿自己回了家。
陆议信中很是深情,只一味道歉,言道皆为己过,望荀公怜悯,勿使鸳鸯失伴,幼雏无依,劝一劝荀昭。
末了还委屈道,阿薇独自归家,俱是诸葛亮之妻黄氏挑拨,不知她为何如此。
似乎从头到尾将荀昭摘干净。
如此深情动人,可惜并未打动荀柔。
他要容易相信夫妻情深,就不会当一辈子单身狗了。
何况,他至今认为陆议娶荀昭动机不纯。
“能否,让我见见阿薇?”
“何劳阿弟费心?”荀彧担忧道。
“也再无他事,能让我用心了。”荀柔缓缓一叹。
因为这句话,次日荀彧便让长女登门。
“拜见阿叔,回京之后未前来拜见,请叔父恕罪。”荀昭在内堂拜下,膝行至榻前,担忧道,“阿叔千万保重身体。”
“久等了罢?”荀柔倚在枕上,无奈一笑。
他每天不定何时醒,就是有人拜访,也不来催唤,他心下恼怒,众人只小心宽慰,过后却依旧如是。
荀昭先摇头,又想起来开口道,“端兄先告知昭叔父起身时辰,昭并未等多久。”
“陆伯言可是,”荀柔缓吸一口气,道“因仕途不顺,恼恨于你。”
他早就想过了。
陆议信中所言,因他纳两个士族孤女,就惹恼荀昭要离婚,显然不可信。
但陆议仕途,久经蹉跎,三次想调入京城,都被他所阻,是事实。
他既心存疑虑,陆议又成了荀氏女婿,自然直接摆明态度,与荀氏子弟一视同仁,在他为相之期内,不许回京。
而敦煌沟通西域,陆议既不安本职,恐生事端,荀柔在第一次他想调度时,便将他调入内地。
内陆不便刷功绩,绩效任务又严,与之同龄的诸葛、司马已位极人臣,他依旧还只是个郡守。
这一次,陆议分明故意表露态度,什么纳妾,皆是试探。
荀昭与他夫妻十年,怎会不知,阿薇性情外柔内刚,既然知道,自然会顺了他意。
“陆君温柔体贴,并未恼怒于我,”荀昭先习惯性垂头,又立即强令自己抬起头来,“是我,虽结璃数年,不能与陆君心意一致,故自请下堂归家。”
“果然是他。”荀柔轻轻道,眼中微泛怒意。
陆伯言真以为他老糊涂了,拿他没办法?
“叔父,确是昭想与陆君离婚。
“昭想明白了,昭不想作陆夫人,想为荀先生,荀博士,荀师……荀大家。”
“与陆君无关。”
就算陆议十全十美,如诸葛欣赏月英一样欣赏她的才能,她还是会不足。
月英喜欢为夫君谋划,贡献才智,喜欢政令之中存自己的影子,喜欢所造之器物,施惠百姓,装备军队。
月英喜欢。
可她并不。
她不喜欢政治,不喜欢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言不由衷,防范猜忌。
“昭,非良人,与陆君并不相匹,久则必生怨怼,欲今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我与陆君五子,三男随其父,前程必无忧,两女随我归家,我自教之,将来欲嫁则嫁,若不愿嫁,必使之自持立世。”
荀昭已经想得很清楚。
“我观如今《诗》、《易》,世儒多为附会,已失本意。”
“昭欲正本清源,注《诗》、《书》、《易》,驳其谬论,以成一家之言。”
“我欲借蔡太后藏书与太学所藏典籍参考,太学处,已请得同窗帮忙,宫中,也请姑母代为请求太后。”
说出这些话的荀昭,自信坚定,神采奕奕。
“这很难,当努力。”荀柔缓缓点头。
既然侄女已经想清楚,要成就自己的事业,他当然支持。
成为一代学问大家很难,而身为女子,要使学问为世人所认可,更难。
不过,正因为难,才更值得去做。
“姑母说,叔父一定会赞同,果然如此。”荀昭满脸欣喜。
“可需我,替你说服你父?”荀柔笑问。
“多谢叔父,”荀昭低头致谢,接着一笑,“不过不必了。我若连父亲都不能说服,又何谈其他?”
荀柔既欣慰,又不免些微失落。
他似乎,终于没什么事可做了。
光阴渐渐失去感知,辰昏也不再具有意义,新天子登基典礼,他未参加,只听前来探望的新任丞相说起。
族中兄弟常来探望,连回颍川的兄长荀棐,也到了长安,兄弟又住在一起。
地方豪族兴起要小心……
吏治腐败要重处……
百姓教化不可懈怠,乃是朝廷根基……
四方边境,务必注意……
感到寿命将尽,荀柔时常感到莫名紧迫与忧恐,糊涂时拉着身边的人,固执的絮叨不休。
清醒后,又暗生气恼,自厌自闭。
周围人越是耐心宽慰,他越烦躁不安,一时知道自己脾气古怪,竭力克制,一时又忍不住乱发脾气,拒绝服药治病。
这样古怪、难伺候、坏脾气的老头,竟然还未招嫌弃。
荀柔偶尔能静下心想,也觉得自己烦透了,实在讨人厌,又实在愧疚。
可一旦情绪起来,又不能自已。
直到某日,新任丞相来探望,带来了构画中的新政。
以通过策试与武试,则晋升爵位的办法,以此鼓励百姓学文习武,对抗豪族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