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衍生)秦皇汉武唐童现代留学日常(335)
嬴政:“我见人说,从吕宋下去,找到那所谓巴布亚新几内亚,在那里补给之后,应该就能找到澳洲了。”
李世民顺着地图找到地方,略一思索便记起自己背的地理来了。
“这处大岛也是好地方,金矿与铜矿极大。”
刘彻:“找到澳洲,还得顺着海岸线,绕开沙漠找到能自给自足的地方……你真要去,还是先探路吧,木船去了也没什么用处,运人吧运不了几个,运矿吧费半天劲,半年给你运一趟。蒸汽船造出来了,去澳洲才有意义。”
“我明白。”
刘彻看着地图,就像李世民羡慕的那样,他可取之地很多,并不急于取澳洲。但他已将其视为掌中之物。
“始皇帝如何,有取此处之心吗?”
嬴政:“此处与东南亚对大秦之意义,一如当年巴、蜀对秦国之意义。乃天予华夏之地。”
“哈哈哈哈。”
刘彻纵声长笑,正是英雄所见略同。
秦国取得巴蜀,又有李冰父子治水修堰,从此便得了一处粮仓。从地势而言,又形成了对楚国的优势。
而东南亚对已经一统的华夏而言,只要梳理完毕,纳入统治,哪怕只是周室分封的那种统治,甚至只要比后世朝贡体系下的统治再进一步,便又是一处大粮仓,更是控制了南方海域,交通枢纽。
澳洲却是另一重意义上的“仓”,矿仓。国内铁矿质次,远不如澳洲所产,将来工业所需,少不得从此处运输。而这一处与东南亚一并控制在手,广大的南方海域几乎就完全控制在手上了。
只要能拿到手,那一片海域和所包含的岛屿国家,就成了自家后院,出入自如。
就是海路现在实在不好走,加上他们俩放眼四周,不是无主之地就是分裂之国,科技树没点到也就不急于一时了。多管齐下,慢慢来。
李世民不一样,他周边全有主了,倒是真的可以开始先探路找一找澳洲,这样等有了船,就可以直接去了。
“也就只能先探路。”他抱怨着,结束了这次三人通话,唉了一声,两眼放空了一会,重又打起精神,提声让人传唐俭过来。
唐俭现在任太子洗马,正是他的亲信,赶过来时,就见太子李世民正拿着一封电报在看,说不上是什么表情,有些烦恼的样子。
“殿下。”
李世民抬头见唐俭来了,顺手将电报递给他,不觉似笑非笑:“陛下那里又闲不住了。”
唐俭接过来看,就见是留在洛阳的长孙无忌所发,说的是裴寂上书,建议迁都长安。他略一思忖便知道,这不是裴寂的意思,是皇帝的意思。
唐俭不知道,他露出了跟李世民刚才同款的表情,不是真的为这些烦恼,纯粹是烦,就是那种“陛下能不能别再找事了”的嫌弃感。
其实他跟皇帝早年的关系更近,同在禁军任职,后来被李渊授为记室参军。但自投到李世民帐下,李世民待他以腹心,他不管是出于私心,还是出于公义,都牢牢地站在了掌握军权的皇太子殿下这边。
李世民叹了口气,问他:“茂约,你说我当初,是不是直接称帝更合适呢?”
唐俭笑道:“殿下孝父之举,叫臣怎么好随意评价呢?”
李世民便指了指他,笑骂道:“你这已经放在脸上说了。罢了,罢了,这事我已经被两个人来回骂过几轮了,就不要听你们再说了。”
他当初真的还是过于天真了,不怪秦皇汉武轮流把他批评了一场。
刘彻是骂过一次之后,以后想起来便要用作素材,嘲笑他一番。
嬴政是越想越生气,觉得他蠢得难以忍受,不定什么时候想到了就突然又说他一顿。
李世民自己也后悔。他现在不仅掌握着军权,朝中也都是他的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人都留在了朝中,分掌各部。房玄龄更是授中书令之职,成为宰相之一。
他给父亲面子,留了一个尚书左仆射的位置给他安置了裴寂。本来以为他们父子会相安无事,等父亲年长几岁,就请母亲劝说父亲退位。
毕竟他登基的话,就不方便亲征了。虽说李靖完全可以做主帅,但其他人有的差一点有的没成长起来,他不想战乱拖延,再说他自己也坐不住啊。他还年青,不想太早困在京城,干什么都不自由。
但李世民没想到,父亲也就安静了一年多,就开始不甘寂寞,屡屡试探。他授意臣子态度坚决地驳回去,到这个时候了,父亲竟然又让裴寂上书说迁都的事。
他哪里是在意长安或是洛阳哪个为京,他是想离开洛阳,到三姐镇守的关中去。
三姐跟母亲一样,年纪还不大就高血压,还好查得早,吃了药控制得很好,仍然担着镇守关中的重任。她是嫡女,也是父母娇宠长大的,身为女子更加柔软多情。
他知道父亲是想用亲情挟制三姐,拿到三姐手上的军权,然后经营关中。而且李世民知道,父亲恐怕也并不想与他兵戎相见,强行扶大哥上位。
父亲他只是想真正的做那至高无上的天子,不用受他这个儿子的辖制。所以他只要能控制关中就好,自己总不能率兵去打长安吧。
拜李渊的多次试探所赐,李世民从伤心到郁闷,从郁闷到现在的烦燥,已经能很冷静地分析这些事了。
这么想着,他又觉得有点好笑。阿耶这是惹不起我躲得起啊,把大部分天下都给我了,自己躲到长安,经营关中,只做个关中天子。
唐俭似乎想说什么,李世民摆了摆手,他已经拿定主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