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情王爷:弃妃要休夫(71)
他们拼命逃跑,在紧紧相随的东夏兵将的追击中连喘息的时间也没有,只留下一具具的尸体。两天后,他们逃到安化城,胶东将士疲惫不堪,接下来的一幕,却让他们如遭雷击。
城墙上,插满东夏国的战旗,帅旗上,一个燕字触目惊心。
东夏大军军容齐整,显然,在他们遇袭之时,安化城也被东夏兵将夺回。
一夜之间,他们遇袭,十不存一。
一夜之间,已经到手的安化城又已失去,而且,切断了他们的后路。
司城玄曦带着他的十二亲卫如同天将一般出现在追兵之中,胶东统帅的头颅狰狞地挂在马前。毫无斗志的这五千余残兵,除了投降,再无出路。
这是一个局,一个早就设好的局,从来到安化城,司城玄曦就开始布局。第一战,让半数兵将在副将的带领下,假作溃逃,实际上悄悄掩藏潜伏在安化城外的茂林之中。
烈炎城一场大火,司城玄曦其时手下只有两万多兵将,借助火与烟,借助熟悉的地形,歼敌七万多。
而早伏在安化的两万多兵将,趁夜攻城。留守安化的只有两万兵将,他们夜军突袭,攻敌不防,连日潜伏,渴望一战的夏国热血男儿一个个如同出山的猛虎。
在这样的士气面前,在这样的战斗力面前,那两万多兵将大部分刚从梦中惊醒,迷迷登登中就丢了性命。
司城玄曦烈炎城一战扬名,时称,烈炎战神。诱敌深入,避实就虚,精准的算计,毫无悬念,以少胜多的大捷,让这位在军营中度过十七岁生日的皇子,成为将士中神一样的存在。
与士兵同吃同住,同行同止,更是让他赢得了将士们的心。
接下来的一年里,司城玄曦带着他的十二亲卫,和手中的五万大军,开始收复失地。
战争很艰苦,战争很残酷,血肉横飞是常事,刀山箭雨更等闲,最惨烈的一战是与胶东国的最后一战。
收复失地后,朝中一帮大臣主张见好就收,和胶东签订和约,让胶东保证永来范,然后就此收兵;另一帮大臣主张要让胶东递上降书,俯首称臣,年年上贡。
朝中意见不统一。
战争不止是前线的战事,还有后方的补给,已经国库空虚的恭帝更倾向于和胶东和谈,因为逼胶东投降不太现实。他派遣了使者,并令司城玄曦收兵。
司城玄曦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其时,后方的补给已经越来越少,不能支撑他手下五万大军的消耗。大军若继续前行,势必尾大不掉,反成拖累。到时,不用胶东军来攻打,他们先被拖死。
他当机立断,命所有将士把积存的干粮交上来,挑选五千精兵,带上一个月干粮,直扑胶东国腹地。剩下的兵马由副将带领,退军!
第一卷:侯门叛逆 第六十四章:被太子卖了
胶东国的地理面积不到东夏的十分之一,但是民风强悍,侵略性极强,以往就常到边境抢掠,出兵多了他们就退,出兵少了他们就猛攻,让边境吃过不少苦头。司城玄曦早就研究过胶东国的资料和作战方式。
这次虽然胶东国损失惨重,纠结的十万大军几乎是倾国之兵,已经折损,但是以胶东国的顽强和暴虐,必不会甘心,过个三五年又会卷土重来。
即使只是小打小闹,消耗游击,不断蚕食,对于大夏,却是不得不防。
因此,在朝中没有人主张进兵的时候,他五千精兵,准备一举除掉胶东国这个隐患。
虽然胶东其时已经大伤元气,但国内仍有两三万兵力,而且是护国精兵。
那一战异常惊险,最后的短兵相接更是生死一线间。十二亲卫也在惨烈的战争中一个一个折损,五千精兵最后只剩下不到七百人。但是,他成功了,胶东的护国精兵在他的布局之中,不断消耗,在他悍不畏死冲锋在前的勇武中,一败涂地。
胶东的国王自杀而死,王弟带着剩下的文武官员长跪投降,胶东国灭。整个胶东国,从此归入大夏的版图。也正因为那一战,大夏国成为四大帝国之一,改名东夏国,与西启,南毅,北泽三国四分天下。
那一场战事,经历四年,司城玄曦从一个十六岁少年长成一个二十岁青年,身上更是累累伤痕。他和十二名亲卫中仅剩的两位,莫翔和莫朗,抱着同伴的骨灰,凯旋而归。
还在城外,他就交出了兵权,自请责罚。毕竟,他违抗了恭帝的退兵命令,虽然灭了胶东国,扩大了大夏的版图,居功至伟。
恭帝当然不会罚他,在朝上极尽嘉奖,司城玄曦接受恭帝赏赐的财物,却婉拒了分封的官职,做了一个闲散王爷。
那幸存的不到七百人,以及之前的四万多将士,全被打乱分散到各军营之中。烈炎战神这个称呼,也不再有人提起,但是,他的狠厉勇武,已经不愧战神之名。
之后,莫翔成了他的暗卫统领,莫朗成了他的侍卫统领。不过,莫翔在暗,莫朗虽然在明,却也极低调,甚至不如莫永被人所熟知。
他低调隐忍,韬光养晦,但当年的战神之威还在,仍然不免成为别人忌惮的对象。也许,这就是上次会被人暗算的原因。
幸好叶公公及时出手,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经过那次之后,他更小心,而莫翔不放心,每次总是派四个暗卫雷打不动地跟随。
三哥派人来请他,他也猜到,必是为西启国太子回国的事。
只要端木长安还在西启国境内,就不能有一刻掉以轻心。
司城玄瑞的朗月阁,已经摒退左右,除了司城玄瑞和叶公公,再无别人。
司城玄曦道:“三哥!”
司城玄瑞对叶公公一笑,道:“公公猜的果然没错,五弟这性子,果然是第一时间赶到。”
叶公公道:“燕王爷与三爷一文一武,兄弟同心,娘娘泉下有知,必然欣喜!”
提到德妃,司城玄瑞和司城玄曦眼中都掠过一丝伤感。司城玄曦脸色有些惨淡:“我母妃大仇未报,必是恼我和三哥不孝了。”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叶公公的声音淡淡的,却饱含有感情,“这些年,五爷辛苦,三爷更辛苦,但娘娘保佑,你们渐渐成长,终于不用再任人鱼肉。”
这叶公公是当年德妃身边的太监总管,但司城玄曦知道,远不止如此。在德妃还未入宫之时,叶公公本是当年有名的锦州叶家嫡长子叶博远,与德妃娘娘两情相悦。
德妃娘娘难抗皇命,入宫为妃,叶博远竟毅然决然抛弃家业,净身当了太监,不论宫中怎么惊涛骇浪,始终守护在德妃娘娘身边。但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德妃娘娘到底还是不明不白地死了。
叶博远悲痛欲绝,若不是当时德妃留下的两位皇子年龄幼小,还不足以自保,叶公公几乎随德妃于地下。
这些年来,叶公公一直随在三皇子身侧,也多亏了他,当年年幼无法自保的司城玄瑞和司城玄曦才能活下来。
在外人眼中,他就是一个毫不起眼的老太监,奉皇命服侍多病的三皇子。只有司城玄瑞兄弟俩知道,他身怀绝艺,武功高强。
司城玄曦早年的武功,就是由他所授。
若说司城玄曦兄弟俩最信任的人,除了他不作第二人想,除了信任,还有尊敬。这一份感情,却不足以对外人道。
一股悲伤蔓延在兄弟二人和叶公公的心中,司城玄瑞打起精神,道:“母妃的大仇,总有一天会报的。五弟,今天叫你来,是有另一件事!”
“什么事?”
“明天西启国太子回国,五弟想必早已经知道了。这次,出了点变故!”
司城玄曦道:“我已经知道了,太子这个人,左右摇摆,容易被利用,不过我倒也不怕!”
“玄曦是知道太子谋划,明天必会请奏父皇,由你护送端木长安回国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