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田锦绣:药香小农女(14)
“还得半个时辰,怎么?累了吗?要是累了,四叔驮着你。”
苏云康听苏锦夏问,笑着,把纤长的大手覆在苏锦夏头上,问道。
“让她自己走着,知道自己不中用,还非要出来拖后腿。”
不等苏锦夏回答,柳氏把话接了过来。
瞪了苏锦夏一眼,嘴里不满着,还是掏出帕子给苏锦夏擦了擦额头上的虚汗。
不过,这擦汗的力道倒是令苏锦夏不满。
但苏锦夏可不敢有怨言,只好绷着小脸,看向苏云康,“四叔,我自己能走,不用你驮。”
苏锦夏仿似赌气道,说完,迈着一双小腿,步子快了起来,走到了柳氏和苏云康的前头。
正文 第二十章 三百文钱
柳氏嘴里说着,但为了迁就苏锦夏的速度。
再走了一半路程的时候,还是把速度给降了下来。
这样一来,本该半个多时辰的路程,硬生生被三人走上了一个时辰。
等到了镇上,苏锦夏已经累得小脸通红。
“找个避风的地方歇一会儿吧。”
见苏锦夏咬着牙把整段路程走完,一路上还一句话都没说。
苏云康嘴上不说,但还是很心疼。
一进镇上,就提议道休息一会儿。
听苏云康这么说,柳氏瞅了苏锦夏一眼自然没有异议。
就这样,苏云康带路走了几步,三人就在一堵墙后找了几块破砖坐了下来。
苏锦夏一坐了下来,一边喘着气,一边伸着头四处打量着。
青山镇算是个大镇,分为东西南北四条大街。
苏家村位于青山镇南边,苏锦夏几人现在所在的就是南街。
青山镇因是个镇,所以并没有城墙。
一进镇上,就能看到南街上店铺林立,有打铁铺、杂货铺、医馆、粥铺。
街上人来人往颇为热闹。
“四叔,咋没看到有人摆地摊啊?”
南街虽是青山镇的大街道,但还是一眼就能望到头。
这一眼,苏锦夏并没有看到有人摆地摊,不仅有些好奇。
“南街是不允许摆地摊的,只有西街才能摆。”
听苏锦夏问,苏云康笑了笑,耐心的回答着。
“那咱们待会儿去西街吗?”苏锦夏点了点头,若有所思,继续问道。
“咱们待会儿去东街,镇上的绣坊在东街,当铺也在东街,”苏云康回道,接着站起身,“好了,时间不早了,咱们赶紧去吧,早弄完就早点回去。”
说着,伸手拉起苏锦夏,然后三人朝着东街走去。
一路走来,苏锦夏对路上的东西都十分好奇。
不过也就好奇了那么一会儿便觉得没了意思,因为这里的人都那样没什么能引起她的好奇心。
店铺也和古装电视剧里演的差不多,只不过青山镇上的店铺都是用大青石所建。
东街与南街相比倒是人少了一些,不过很明显整条街要比南街上档次很多。
大酒楼,大客栈,酒肆,二层楼高的茶馆,路过的时候,苏锦夏隐隐约约还能听到有人在里面说书。
医馆也有,叫仁和堂,也比南街的医馆大。
粮店、布店、成衣铺、绣坊、书店应有尽有。
不过,苏锦夏溜了一圈,却没有看见青楼之类的店铺。
抬眼看了苏云康一眼,苏锦夏没敢开口问。
在东街走了一半,苏云安停下脚步,让苏锦夏和柳氏在路边等着,自己一个人走进了一个叫聚财阁的店铺。
不用想这里就是当铺了。
苏云安去得快,出来的也快。
不过很明显出来之后,脸色要比进去的时候难看了很多。
“咋地啦?”
见苏云康面色不好,柳氏等他走了过来,赶紧问道。
“只当了三百文钱,”苏云康皱眉答道。
“三百文还算是不错了,你别放在心上。”
那对耳钉本来就不重,顶多重四钱银子,其实贵就贵在它传了有一百多年,如今这样式的东西不好找了。
所以能当这么多钱,柳氏已经很安慰了。
正文 第二十一章 进入绣坊
“恩,二嫂说的是,咱们赶紧去绣坊吧。”
听柳氏这么说,苏云康脸色这才好看了一些。
把钱袋交给柳氏,说道。
到了绣坊就不是他的活了,绣坊那个地方,男子一般是不会进去的。
“走吧,”接过钱袋,柳氏放在怀里,拉着苏锦夏朝着绣坊走去。
绣坊离聚财阁不远,只有百米远的距离。
此绣坊名叫云锦坊,有二层楼高。
外面装潢在整条东街上也是数得着的。
随柳氏进去之后,面积不小的第一层人来人往,但并不像菜市场那样吵闹。
大家都规规矩矩的办着自己的事情,很是安静。
进入绣坊左手边是一排放着上百种丝线的货架,货架前面是一个一米多高的柜台。
货架和柜台之间有两个年纪约二十左右的青年女子在忙活。
右手边是一排宽宽的货架,货架上放在各种布匹。
不过这些布匹是云锦坊自家生产的,专门用来坐各式绣品用的。
正前方是比左右两边加起来更长的一个柜台。
自然柜台后,也有一排货架。
货架上放的是各种络子,荷包,手绢,绣扇。
柜台上有四五个人在忙活。
其中有个年纪约三十多的妇人最扎眼。
因为她穿着一身绸缎的衣裙,打扮得也要比那个青年女子也要上档次很多。
不仅如此,她还指挥着众多人,还管理着收账。
至于楼上的第二层,苏锦夏虽没有机会去。
但从上面下来的人手里拿的东西也可以看得出来,第二层买的是女子的衣物,以及大件的织品。
比如屏风刺绣等装饰用的绣品。
进了绣坊,柳氏直接拉着苏锦夏来到卖丝线的那一排柜台。
然后叮嘱了苏锦夏一句不要乱跑,就开始选起自己需要的绣线来。
现在的物价,一枚鸡蛋是一文钱。
按照苏锦夏前世的鸡蛋价格来计算,这里的一文钱相当于前世的一块钱。
也就是说当耳钉换来的三百文钱相当于前世的三百块钱。
虽这样计算,但在一些物品上还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比如现在的粮食价格就要比苏锦夏前世贵上许多,现在一斤小麦白面要二十多文,照这样算在前世就是二十多块一斤。
可见这时候的粮食是有多金贵,这时候的地是有多宝贵,同时也可以看出这时候的亩产是有多低。
粮食价格高可不就是亩产太低所造成的吗?
不过粮食价钱高不高,却不是苏锦夏现在所想的。
毕竟她家可是一亩地都没有,家里种的十几亩地,全部都是从苏举人家佃的。
苏锦夏很听柳氏的话没有乱跑,也不想乱跑。
因为她一进来绣坊,就发现有无数视线打在她的身上。
原因苏锦夏清楚得很,这里大多人都是狗眼看人低。
她穿得这么寒酸,没人看才怪。
不过也不怪别人看,要是别人穿着和她一样满身打着补丁和乞丐似的装扮,她也会忍不住的多看几眼。
幸好,柳氏办事的速度很快,选好绣线之后,立马去妇人那里结了账。
柳氏把三百文全部花了,买了整整两大布袋的丝线。
估计这些丝线,至少能打上千个络子。(前面提过,一个普通的络子也就值一文钱,所以丝线肯定比络子便宜,三百文钱打上千个络子还是足够的。)
正文 第二十二章 计上心来
“这位大姐,你买这么多丝线做啥?”
她莫巧云干这一行这么多年了,经她手大大小小的生意每一年都有上万桩。
见过大商户买过比着多得多的丝线,可从未见过一个普通村妇一下子买这么多。
还记得年前也有一次卖了不少丝线,但那次也没有这次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