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杀反派失败后(327)
不知什么时候,从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怨偶,变成了如今彼此扶持的模样。高高在上的豫章王夫妇,其实也和寻常人家的夫妻无异。或许这才是婚姻最美好的一面。
思及此,陆桐猛然想起什么,一拍脑门,赶忙挽着陆蔓往厢房走,“之前神思混沌,耽误了不少事,竟差点忘了,阿姊还有个重要物件存在我那里的。”
陆蔓担心她摔着,一边伸手搀扶,一边笑嗔她,“什么宝贝把桐妹妹急成这样。”
陆桐狡黠一笑,不回答,只是意味深长的回身看了李挽一眼,看得李挽心中漫开一股不祥的预感。
回到含烟阁,陆桐将李挽拦在外面,把门重重关上,才神秘兮兮的从床榻下翻出一只匣子,又小心翼翼的取出里面藏的一纸薄笺。
居然是李挽和陆蔓的和离书。
“阿姊大婚前夜,妹妹寻阿姊说体己话,撞见阿姊的案头留着这个。”
陆桐面露愧色,
“当时妹妹不懂事,害怕阿姊和离,挡了妹妹的姻缘,就偷偷把它藏了起来。”
难怪只见到了李挽手里那份和离书,原来原主这份在桐妹妹这里。
陆桐将和离书郑重的交到陆蔓手中,“不过,现在想来,误打误撞,这可能是妹妹这辈子为数不多正确的决定。”
陆蔓看了眼簇新的纸笺,转身丢进烛台。
叹只叹命运之奇妙,当初原主决议和离时,怕是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她和李挽吵吵闹闹,也能走到今天。
有了陆桐的首肯,陆蔓终于轻松不少。往返陆府操办婚事,脸上也多了笑意。因为有了盼头,她整个人兴致勃勃,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李挽看在眼里,心中一块石头总算落地。
只可惜,薛望清和陆桐一致同意,成亲只置办最简单的仪式,只请了薛岚并着陆怀章商逢景三位高堂。
陆蔓没能见上薛望清和陆桐幸福美满的模样,因此郁闷了好久。
第164章 革故鼎新(一)
天明五年四月, 十三省台使悬而未决,时任太保王迟首次提出通过考试遴选官员之法。
太极殿上争议三日不休,最后在摄政王李挽一力作保之下, 终于颁布政令,于时年四月开设第一场考试, 设口义、帖经、策问、诗赋诸科,广纳儒经佛道之学, 不拘门第出生,凡受察举获入仕之资者, 皆可应试。但只一条,受选台使者需卸任原有职衔,不得加录其余杂务。
这一政令极大消减了世家对台使的追捧。为了应征台使,居然要和寒门子弟同台参试, 门第清高的人家自是放不下这样的身段。况且, 就算费劲考上了, 还得放弃原有官职。权衡之下, 得不偿失。
从前那些争相买官的, 很快就没了声音,建康终于恢复了久违的清静。
四月末, 第一批考试遴选出的官员在殿上接旨领职,依照考试成绩加之个人意愿,分别受封十三州台使,领政令即日启程巡视,协助十三州州府变革租调,巩固国本。
那天, 十三名朝气蓬勃的儿郎,手捧圣旨, 一字排开,站在太极殿中央。
朝阳在殿外升起,照耀在金光闪闪的巨幅匾额上,“承平永盛”四个大字闪耀得不可逼视。
十三人的身影被映照在滚烫金字上,迎着朝阳,他们身披霞光,走出太极殿,往广阔的山河走去。
而主导这一切的摄政王李挽,负手立在他们身后,坚毅得宛如一尊柱石。
看见这一切的王迟早已热泪盈眶,胸中各种滋味翻涌,激动无言。
直到十三人退下许久,李昀才打破沉默,
“不瞒诸位,太保初次提出考试选官,孤心里也有t疑虑。今日见过受封官员,谈吐不俗、满腹经纶、胸有大志,确实当得起台使一职。
“从前,是孤固受陈旧了,只知选贤举能,偏信门第。此番多亏了太保提出考试这等创举,才能如此迅速的遴选出这些有些的人才。”
王迟恭敬道,“陛下明德,必不会埋没了我大梁的好儿郎。”
他自己就是从寒门一步步走上来的,他被埋没了这许多年,如今经试被采纳,他自然不会让自己的遭遇重演。
李挽最后再望了眼殿外骄阳灿烂的天色,不紧不慢的回身,凛然道,
“此次遴选台使已经证明考试之法确实能遴选出人才,稳妥可靠,便利高效。本王提议,在建康推广此法,日后不拘于台使,三公九卿曹部,凡有空缺,皆由考试遴选。待到建康班制成熟,一并推广至十三州府。”
话音落下,一干朝臣皆是惊讶不已。甚至有年愈花甲的老臣疑心自己听岔,难以置信的寻问着身边人。
李昀正在兴头上,毫不犹豫就要答应下来,又瞥见陆怀章一班朝臣不悦的神色,勉强问道,“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今日十三州台使表现得过分优秀,与朝臣讲辩政事,不仅对答如流,甚至将几位老臣说得哑口无言。陆怀章一干人等没有正当理由、也没有底气阻止考试推广。
但大家心里很清楚,此法要是推广下去,流传千百年的门第清规迟早被废。不敢想,届时大梁会是什么局面。
陆怀章斟酌了言辞,委婉道,“台使一职新历,只有十三人,自然便利。其他班制流传已久,牵涉复杂,恐怕不是区区考试便能解决的。”
王迟,“从前依靠门第品阶察举贤能,如今依靠考试成绩筛选人才,都只是为大梁吸纳人才的手段罢了,又有何种区别呢?”
陆茗任在吏曹,归管官吏,赶紧出列阻止王迟,“回太保,这区别就在于,世家名流世代积累的品行美德,不是区区考试能检验的。所谓才德,太保不能为了才能,而舍弃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