仵作惊华(362)
……
走在路上,宋怀瑾问她为何要去永昌坊,戚浔便道:“卑职去永昌坊查访完了,正好去那边的花鸟市上,给家里的草龟买些小鱼小虾。”
宋怀瑾了然,便与李廉兵分两路,大理寺的人去永康坊查探。
永康坊住着的百姓多为平民,书局并不多,拢共只有三家,第一处书局名叫“和文”,大理寺众人到的时候,正看到两个伙计在搬高柜,掌柜的站在旁边急声催促,一转头看到大理寺差吏出现,脸上不耐之色立刻换成了讨好。
“诸位差爷,不知有何贵干?”
宋怀瑾上前道:“有个名叫廖晚秋的姑娘,常来你们书局买书,是永昌坊廖记绸缎铺的二小姐,你们可记得?”
掌柜的略做迟疑,“廖姑娘,似有些印象,前些日子来买过一套诗集。”
宋怀瑾打量着掌柜和另外两个伙计,“你们书局有多少伙计?本月二十夜里,你们都在何处?”
掌柜的和两个伙计面面相觑,“二十那日……是不是下大雨那天?”
宋怀瑾颔首,掌柜的便道:“我们这里有三个伙计,那天晚上我在铺子里守着,三个伙计晚上亥时左右离开的,白日里我们本来在后院整理旧书,没想到后来天气变得快下起雨来,还有些书措手不及被雨淋了,收拾了半天才干了。”
“雨是下午下的,怎么会收拾半天?”
掌柜的道:“您有所不知,打湿的书很容易褶皱,得一本一本小心的将水擦干,而后用重物压着,压到水气全干,而后才能让书册维持个七七八八,否则根本没法子卖。”
掌柜的怕宋怀瑾不信,还找了两本沾过水的,“您看,您不仔细看,是看不出的,可如果仔细的摸纸张,还是能摸到些许不平整,这样的书我们都少卖些银两。”
宋怀瑾暂且信了,又叫谢南柯记下这些人的名姓住地,而后才走向下一家,第二家书铺名叫“成记书肆”,进门之时,正有几个搬运书册的小工从屋内走出去,宋怀瑾和戚浔与几人擦身而过,只看到这几个小工手上大都有墨渍。
见着官差,伙计忙去叫老板,不多时出来个身形略胖的中年男子,殷勤的迎上来问他们有何差事,宋怀瑾问起廖晚秋,老板和伙计们回想片刻,却未记起来这号人物,再问起二十日酉时之后在何处,这几人也皆有不在场证据。
宋怀瑾命谢南柯和戚浔记下,只好带人往下一处去。
刚走出门,便听见老板正拿着一摞书册和伙计发火,“这家养心斋印的书每次都有瑕疵,你们怎么也不好生查验查验就收了?”
一个蓝衫伙计苦着脸道:“这几本书在最下面,小人们一时未发现……”
戚浔走在最后,这时回头去看,只见那书册之上果真沾有几点墨迹,像是谁手上不干净按上去的手印,想到适才那几个小工,戚浔挑了挑眉头。
掌柜的气呼呼的道:“都搬进去,想法子将这些除了。”
几个伙计各搬起一摞书往后堂去,各个看着不显,手上却十分有劲儿,戚浔若有所思,赶忙跟上宋怀瑾往下一处去。
第三处书铺的老板也记不起廖晚秋,只说客人之中,姑娘并不少,待问起二十日夜里,老板有妻儿作证,剩下的两个伙计则相互为证,一时叫人查不出错漏。
宋怀瑾照例将所有人的名姓证词记下,这才准备打道回衙门,此刻天色已晚,他要去与李廉碰头,其他人则无需同去,于是就地散去各自归家。
戚浔说要去买小鱼虾,便往花鸟市的方向去,只等到夜幕初临,才又转道去张记点心铺子,到铺子时,张伯正要打烊,见她来,立刻关门闭户。
进了屋子,戚浔便问:“这两日兄长和姐姐可来过?”
张伯摇头,“没来过啊,小姐可是有事?”
戚浔在犹豫是否要将此事告诉江默,却又怕中间生变故,到时候江默不知发生了什么,再想帮她解围,便亦容易暴露自己。
戚浔道:“找纸笔来,我写一封信,你送去永宁坊百井巷。”
戚浔将戚淑的情况一说,并未描述的十分严重,又令他减少与她往来,最好是哪怕一同办差也少打照面,信写好戚浔也不久留,先行离开了张记铺子,张伯又等片刻,这才往百井巷去。
两个时辰之后,消息送入了临江王府,书房中,傅玦正在看西凉人今日上的折子,林巍道:“戚姑娘果然去了那家点心铺子,不过前后只留了一盏茶的功夫,而后便回家了,戚姑娘刚走,点心铺子的老伯也出了门,一路往西去,我们的人本以为他要去安宁坊,可没想到他是往永宁坊去的。”
傅玦抬起头来,“去了永宁坊何处?”
林巍道:“永宁坊水井巷,具体去了哪一户,我们的人没看到,那里住户不少,没敢跟的太近,这老伯去得快离开的也快,要么是传话,要么是送东西。”
“永宁坊?”傅玦不知想到什么,语气之中多了一丝凝重。
林巍道:“主子,还要继续查吗?”
傅玦敛眸,“不必。”
林巍抓了抓脑袋,满脑门疑惑,却是不敢多问。
……
第二日一大早,戚浔径直往京畿衙门去,大理寺如今帮着找孙菱下落,可她一个仵作,帮得上忙的还是京畿衙门的命案。
出门天气便是阴沉沉的,待到了衙门之外,天上竟又飘起雨丝来,戚浔刚进衙门大门,一眼看到江默站在中庭之中。
二人视线一对,戚浔心道昨夜信已送到,江默必定会多与她避嫌,可她没想到,下一刻,江默竟然朝她走了过来,“戚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