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伯府翻身记事(356)

作者: 采云 阅读记录

其中,恭王妃的娘家,通州卫指挥使樊大人更是认定这次樊家跑不掉了。

但奇怪的是,这么大的事,皇上竟然没有将樊家人看管起来。

第二天,刑部尚书还传了樊指挥使去刑部问话。

刑部尚书第一句话就是,“虽然皇上遇刺是在登基之前,那时樊家小姐还未嫁入恭王府。但樊家和恭王府到底是姻亲,依照规矩是需要樊家人配合调查。”

只这一句话,樊指挥使就明白了皇上的意思。

皇上遇刺之时,樊家女儿和恭王的亲事已经定下,但并未成亲。

所以,樊家人既可以是帮凶,也可以不知情。

这全看刑部怎么审?

至于刑部怎么审,那自然是看樊家的态度。

樊指挥使若能大义灭亲,将恭王那些不为人知的罪名公之于众,樊家就还有一线生机。

皇上想要利用樊家人的证词,来堵天下人的口。

省得以后有人说他容不下亲弟弟。

自已的岳父都出来指证,那就说明恭王罪证确凿。

樊指挥使听完大大松了一口气。

这意味着皇上打算放他一马,樊家几十口人的性命算是保住了。

且樊指挥使对于倒戈一事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毕竟,恭王都已经怀疑恭王妃给他戴了绿帽子。

就算他现在还能勉强敬着樊家人,以后也势必翻脸。

只是恭王妃……

樊指挥使再怎么后悔当时的选择,现在也只能在心里叹气!

第304章 解决恭王

大理寺和刑部本来还在慢悠悠审理林文杰指使人刺杀恭王一案。

审了几天,屁都没审出来一个。

但接了恭王刺杀皇上的案子后,两个部门立即像是打了鸡血,进度快得惊人。

此前,刑部两位侍郎还跟大理寺的人对着干。

这会儿,简直不要太配合。

想要立即弄死的恭王的心思,就差写在脸上。

先是樊指挥使把恭王欺压百姓,私下敛财的证据交了上来。

又有樊家几位公子指证恭王在坊间收买人,引导学子支持立皇太弟,并传扬皇上暗害恭王的事。

对于这些事,刑部也不含糊。都将经手的人抓了起来,经过审问,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事实。

这些事传出来后,百姓们对恭王是一片骂声。

紧接着,刘心瑶把她找到的重要证人带到了刑部。

恭王不是买通了长义的叔叔婶婶吗?让他们指证,曾亲眼见到长义和刺杀恭王的人接头。

刘心瑶找的这个证人,正是长义的叔叔婶婶一个村子的村民。

这个人声称他在同一时间,在他们村子里看到了长义的叔叔婶婶。

所以,这两人怎么可能在京城呢?

最早,长义的叔叔婶婶还不认,“他说谎,我们到了京城,他怎么可能在村子里见到我们?定是永宁伯府的人收买了他。”

但刑部的人一番恐吓,“你们可知恭王府涉嫌刺杀皇上?如今连恭王的岳父都指认了他的罪名。你们若不说实话,小心被定为从犯。刺杀皇上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两人一听,当即就被吓傻了。他们不过是为了几两银子,怎么就要诛九族。

于是立即把恭王府的下人,给了他们十两银子,让他们做伪证的事交代了。

刑部还把恭王府的下人押过来,让他们指认。

紧接着,那个自称是刺杀恭王的刺客也在重刑之下招认。

“都是恭王指使的。小的五年前杀了人,被判了斩刑,是恭王想办法把小的换了出来。一直让小的帮他做些见不得人的事。

这次恭王让小的认下刺杀他的重罪,小的知道没有活路,本是不愿的。但他用小的家中孩子和老母威胁。小的也是被逼的。”

到了这里,基本就能确认林文杰刺杀恭王一事,是恭王单方面的诬陷。

且随着这个人招供,恭王又有不少龌龊事被公之于众。

恭王对于这些指证通通不认。

“本王和永宁伯无冤无仇,诬陷他做什么?永宁伯倒霉,对本王有何好处?”

不知情的人还真会被他带偏。

但刘心瑶早有准备。

“因为殿下刺杀皇上被我家伯爷挡了,殿下的谋划落空,就将我家伯爷给恨上了。殿下不仅想要诬陷我家伯爷,还对臣妇出手。那日,臣妇的马车刚进城,就遇到刺杀,这可是城中百姓都瞧见的。”

恭王气急,毫无形象地反驳:“这些都是你们永宁伯府的一面之词。本王何时对你这妇人出手?就凭几支箭?那分明是你们栽赃本王!”

恭王也知道那几支箭是关键,但谁让恭王府没防住,被人家钻了空子。

那几支箭偏偏就从他恭王府里搜了出来。

恭王这时也慌了,他几乎能预料到自已的结局。

情急之下,说话开始口无遮拦。

“你们少胡乱攀咬本王,刺杀皇上,分明是二皇兄干的事。你们也不想想,那时二皇兄还在,本王刺杀皇上,能得什么好处?”

但他这会儿说这话,根本没有任何说服力。

且关键时刻,皇上还来了一刀。

皇上遣了高公公前来。

高公公还恭恭敬敬地对着恭王行了礼,方才对恭王道:“皇上说,那日去詹事府本是临时起意,但在宫里遇上了殿下。殿下当时问皇上去哪儿?皇上并未多想,就告诉了殿下。

事后皇上也想过,那日的去向的确只告知了殿下一人。只皇上从未怀疑过殿下,也就没有提起。如今,皇上说他对殿下很失望!”

恭王听了这话,就知他已无翻身的可能。

上一篇: 仵作惊华 下一篇: 卿卿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