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府翻身记事(385)
“哼,他们余家这是想把持朝堂。真让他们得逞,这天下以后姓什么还不知道呢!”
这话一出,就没人敢接了。
大家心里对余首辅和端谨太后的怨气却越积越多。
当然,其中林文杰安插的那些挑拨之人功不可没。
眼见学子们不买账,礼部的人很是着急。
景泰帝在位的时候,也曾出现过考生闹事。
不过,那时闹的是科考资格的问题。当时是让礼部进行核查。
这次,礼部尚书存在嫌疑,大家自然不会相信礼部的人。
窦尚书虽然不是主考,但整个科考都是礼部主持。考生们也相信,若不是礼部配合,余首辅哪能那么容易操控科考成绩。
要知道科考为了防止考生和考官串通,可是设定了一系列的防备作弊的手段。
阅卷之前,需要经过密封、誊录、校对等流程。
所以,考生们相信,礼部肯定有人参与。
其实这个流程对林文杰他们设局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但相比纯粹的作弊,难度还是低了很多。
最难的就是剔除各地的优秀考生。
虽然阅卷的时候看不到姓名和原籍,甚至连字迹也看不出。
但一个人的文风却做不得假。特别是那些优秀的学子,文风更为突出。还有各地的风格也有区别。
为此,那两位考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把这些优秀的人剔除后,剩下的人明显比江南学子差了许多,殿试时自然就排到了三甲。
当然,如此行事也不是一定稳妥,那不是还有三个漏了吗?排进了二甲。
林云紫把关之时,又剔了两个出去。
到了如今这个时候,考生们已经认定了考官包庇江南考生。
最后,还是秦副都御史亲自出面安抚。
“大家放心,现在我三司联合调查此事,不会让江南籍官员参与。待结果一出,立即公布。”
考生们仔细一想,都察院是向阁老掌着,并非余首辅那一派的人。秦副都御史是京城秦家的人,也非江南籍。
大理寺那边的曾阁老是胶州籍,刑部尚书据说在先帝时期就经常和余首辅硬刚,也是对立关系。
有部分考生表示认可,想要散去。
但林文杰既然派了人潜伏在考生里,哪能让余首辅一派的人看到任何一点希望?
当即就有考生反问:“你们确定?刑部两位侍郎不参与吗?”
众人一听,这才反应过来,那两位虽然不是江南籍,可他们是余首辅的死忠。他们官职还高。
这怎么可以?
于是又闹了起来!
秦老大人对着礼部的人摊手,你们看到了,这可不是我提的!
他也不着急,反正又不是在都察院跟前闹。
礼部的人没有办法,只能派了人去请示两位太后。秦老大人还跟着去了。
两位太后把刑部尚书找来,让他别安排刑部两位侍郎参与此事。
刑部尚书当即应下。
但秦老大人却不赞同,“如今考生们情绪十分激动,且对朝廷的安排存在质疑。老臣担心,他们并不相信。”
刑部尚书一听,顿时双眼都亮了。
当即附和道:“也能理解,两位侍郎到底职位高,就算他们不参与,他们也有不少亲信在刑部。”
林云紫听了两人的话,应和道:“两位大人说得有道理。”
随即一脸为难地对着端谨太后提议:“要不,让两位侍郎暂时停职?也就几日的功夫,并不影响什么?”
端谨太后看了林云紫一眼,她能说什么?
现在必然有人在考生中挑拨,她若不同意,就会继续闹。
待事情闹到不可收拾,这个责任又得她来担。
刑部尚书还在附和,“娘娘所言有理,待此事过去,并无任何影响!”
他心里乐开了花,这影响可大了。
那两位一停职,他马上就可以借着这个时间清理那两人的亲信。
等那两人回来,刑部就已经变天了。
端谨太后知道反对无用,现在是三对一。只能无奈应道:“就按妹妹所言来办!”
刑部尚书立即屁颠屁颠回了刑部,把两位侍郎找来,一脸遗憾地对两人说了太后的决定。
杨侍郎心里门清,知道是曾家和林家派系的人在趁机打压他们余派的人。
但面上表现得极其无辜,“这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俩既不是江南籍的官员,又未涉及到科考之事?”
刑部尚书语重心长地劝道:“两位还是要以大局为重。如今这情况,若再闹出什么乱子,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再说了,不过几日,待此事解决,两位便可复职。可别让两位娘娘为难。”
这话提到两位娘娘,暗指两人别想指望端谨太后,那位现在自身难保。你们若不配合,就是让端谨太后为难。
至于端怡太后,你们现在为难端怡太后,以后能得着好?现在的局势还看不明白吗?
如此,刑部两位侍郎就被停了职。
秦老大人再次回到礼部,将刑部侍郎被停职的事说了,又是一通安抚,那些考生才渐渐散去。
但扬言每日都会来礼部,直到调查结果出来。
这样,余首辅一派的高位官员因为此事,基本都在朝堂上失去了话语权。
第329章 公布考卷
调查的结果还没出来,余首辅就递了辞呈。
倒不是他没有应对之法,他在朝堂上二十来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但他此时不敢有过多的动作。
因为林云紫背后有军权支持。
他此前努力营造好名声,就是为了应对林云紫的军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