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全网磕我们的过期糖(132)

作者: 搞杯红茶 阅读记录

杨原野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墨色的眸子,眼光闪耀带着怜惜,看得易卿尘诚惶诚恐。

他听得杨原野用小小的气音问道:“真的吗?”

喂,说的是一篇小说啊,杨原野在问什么……易卿尘身上的热度缠缠绵绵地攀升,是的吧,他听懂了他讲的每一个故事,是因为杨原野聪明,还是因为他在乎他呢?……

“杨原野,回京北前,陪我去看看我妈吧,她喜欢听你唱歌。”

杨原野难得笑得如此柔顺,“好,去看看妈妈。”

易卿尘低下头,感受着自己发烫的脸颊。

杨原野用力捏了捏他的手,又用食指搔了下他的掌心。

好痒。

“阿野。”

“嗯?”

易卿尘攥住了杨原野的指尖,小声道:“我今天根本不知道楚总会过去,我和他不是约好的。”

这样解释应该够了吧?如果你没误会,可以说句话?

易卿尘扬起脸,看见杨原野的眉头簇拥着,像渤海湾的午夜般深沉。

再多一秒沉默都会让人感到紧张,易卿尘张口准备再好好解释,杨原野有些委屈地开了口:“我变得不自信了,得不到你的确认我会不安,对不起,可我暂时好像改不了。”

“……嗯……没人要你改啊。”

不能再聊了,这样的阿野,他想吻上去。

“晚安。”易卿尘仓惶跑走了。

-

翌日。真人秀的第一个录制场景搭在了阿那亚的地标性建筑——孤独图书馆。

图书馆门口是一片空旷的海滩,为了《中国唱作人》的录制特别清场,十几台摄像机站成一排,对准六位歌手。

这一期的主题是:“百年孤独”。

六个人坐在孤独图书馆门口,一字排开。易卿尘和杨原野之间隔着三个人,可他总忍不住瞟向杨原野。造型师给杨原野搭了一套复古牛仔服,头发涂了发蜡向后拢着,额上系着条红白相间的发带,配上攻击性的浓颜,非常像上个世纪老港片里旺角古惑仔,让人挪不开眼。

八月天空晴朗,海边总是有风,顺着风的方向,易卿尘又一次偷偷看向右边,正对上杨原野向左荡来的眼波。海风随着那眼波一并吹进易卿尘心里,咸咸痒痒的。

这期第一个环节是游戏,歌曲抢麦:唱关于“孤独”的歌,唱得最多的人可以获得一张“特权卡”,在后面的环节使用。

哨声响起,“古惑仔”一双大长腿跑得比谁都快,冲向麦克风,唱到:“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你想不想找个人来陪。”

“有效。”导演确认道。

可能是孤独总是激发创作灵感,关于孤独的歌曲太多了,大家你来我往难分胜负。

段朗星:“如果你的孤单,只是你的习惯,一直把你自己锁起来,实在太不应该。‘五月天’,《终结孤单》”

易卿尘:“少了我的手臂当枕头,你习不习惯,你的望远镜望不到我北半球的孤单。《孤单北半球》”

江琳达:“越长大越孤单,越长越不安。来自‘牛奶咖啡’《越长大越孤单》”

沈世豪:“Merry merry Christmas,lonely lonely Christmas……from Eason Chen”

向荣:“从不喜欢孤单一个,可惜偏偏孤独一个。苏永康的粤语经典《从不喜欢孤单一个》。”

几十首歌过后,就剩下江琳达和杨原野,一人一首,仿佛两个行走的中华曲库互相你来我往在打乒乓球。

江琳达:“孤单的人总说无所谓,其实心里一直在下雪。蔡依林。”

导演:“有效。”

杨原野:“我不要忙忙忙忙故意欺骗自己,平平凡凡忽略我的梦想。孤孤单单夜夜看着月亮,办不到。许慧欣《孤单芭蕾》”

导演:“有效。”

江琳达:“因为你的悲喜已经有了,容身之处,我也能有,最纯粹的孤独。Hebe《还是要幸福》”

江琳达一开口,杨原野便扶额,脱口而出:“我擦,我想的也是这首!”

导演:“有效。”

等了半天,杨原野抓起立麦,唱了一句:“你听寂寞在唱歌,轻轻的,狠狠的。歌声是那么残忍,让人忍不住泪流成河——”

刚唱完,就被喷了一脸干冰,红白发带在脑袋后面跳了个脚。

“寂寞不是孤单,”导演说道,“这个不能通过。”

江琳达趁机又站上去唱了一首。

时间正好用完,江琳达获得了这个环节的第一名,作为目前唯一留下的女歌手,力压所有男士拿到“特权卡”,着实感到扬眉吐气。

070 换卡

结束了抢麦环节,导演宣布下面所有人进入孤独图书馆,馆里藏有六个宝盒,要他们几个分别进入寻找。

孤独图书馆距离大海不足百米,遗世独立。面朝大海的一面,用了高通透的玻璃幕墙,室内以原木色为主调,有三层阶梯,每一个座位都可以看见大海。

图书馆比较小,呈一个长纸箱的形状,六个人分三批进入,两人一组。易卿尘和他的Follow PD(跟拍导演)以及VJ(摄像)一起从东侧进入图书馆,与此同时,另一个艺人和正从西侧进入,易卿尘不知道对方是谁。

易卿尘小心地翻着长桌上和书架上的书籍,查找书架角落,沙发座椅下面,试图找出线索。艰难地翻找了半天,一无所获。易卿尘直起酸了的腰,透过透明玻璃幕墙望向远处的大海,忽然被一道强光晃了眼,似乎有人在海滩上用反光镜故意制造的反射。

循着这束光望去,它最终的落脚点是图书馆二楼书架上的一本书。易卿尘走上去,看到那本书的名字:《质数的孤独》,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