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同人)清朝乡下女进城后(175)
所以这篇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好在故事已经有了结局。
这篇看似传统的“孝子文”,在最后让一个回头的不孝子得到了贵人相助。
放在推崇孝道的古代,这个故事无疑是劝人孝顺父母。可二姐又不是什么孝顺的姑娘,楚韵越想越觉得这个故事很诡异。
比如,毛道台为母亲不平,挨了几年毒打都不改口,怎么会突然就对害死毛母的毛老爹和继承毛母嫁妆的小娘孝顺至极呢?
在郎氏嘴里,这个道台是个心狠手辣,能把她的女儿囚禁起来要钱的人。
即使毛道台不是郎氏形容得那么恶毒,楚韵也不认为他是个善茬。
毛道台可是娶了二姐十年都没跟杜家有过来往的人!
他或许不是坏蛋,但一定是心硬的狠人,这样的人会放过自己的仇人吗?
楚韵重新看到《不驯》的书名,很快就浮起一个联想。
毛道台的一切都是装的,在他明白,宗族、父亲、世俗眼光都不许他为母亲不平后,他就决定自己要跨过“不被允许”的种种条件。
最后,那个愤愤不平的小毛成了“孝名在外”的毛孝子。
嫁到乡里的姑娘肯定会为本地出了名人而变多,女人是很重要的财产。
一下子,宗族、父亲、世俗的眼光都不会反对他要做什么事了。
从结果看,毛老爹成了个需要人伺候屎尿毫无尊严的活死人,毛小娘也被“嫁”了。
毛道台达成了为母亲不平的愿望,也确实逃出了毛家的控制。
他的办法是——让自己成为控制毛家的人。
这样的故事就很切和二姐的目的。
楚韵几乎已经可以断定这个就是“毛孝子”的真相。
但她越笃定,反而越好奇。
不知道二姐是怎么知道的毛孝子事迹的,或许是这个毛孝子曾经走街串巷地贩卖珠花来到过黄米胡同,半逗着来买珠花的二姐开心,给她讲了自己的身世。
也或许是二姐认识被发嫁出去的毛小娘,知道了事情原委。
总之,看完毛孝子怎么一步步从蚁巢般的老家钻出来后,楚韵已经不觉得毛孝子是先动手对二姐起意的了。
二姐早在七岁就关注过这只落魄、又有手腕的蚂蚁,多半是她特意挑着有毛道台的船跳上去故意引诱了这个男人。
楚韵冷不丁又吃个大瓜,激动得头皮发麻。
她迫不及待想要和杜容和说毛孝子的事,想问他是怎么想的。
要是他问起自己怎么看懂的,她就说自己是猜出来的。
决定好以后楚韵就八戒化斋般找了个舒服的小榻躺着打起腹稿,想看看怎么把这件事圆过去。
她有自己的城府,也有自己的私心,像穿越之类的事,楚韵绝不会对任何人和盘托出,一切有关现代东西她都会小心翼翼地封存,能拿出来用的只有两个,第一是乡下人种地的本事,第二是会读书写字。这个都说得出理由,会看洋文就奇了怪了,他都不会这个。
楚韵有自己的心思,其实杜容和自己也不如楚韵想的那样头顶佛光。
他可是一进皇城就如老鼠掉进米缸般把内库看作自己的另一个库房,这能多单纯善良?宫里多的是小太监偷个桃儿都被逮住打烂的。
很多时候,杜容和是被杜老爷教导着顺从惯了,习惯去听亲近之人的嘱咐。
他喜欢楚韵,也顺理成章地接受楚韵的喜好去做好人,——她就喜欢以身殉道,九死不悔的人。
做好人的滋味不坏,若无大事,杜容和有把握自己能一直做下去。
但如今形势由不得他念经,杜容和站在药炉边看着悠悠转醒的杜老爷想,要拿这个爹怎么办。
杜容和不至于想要人死,冷酷一点说,亲爹死了守孝三年,家里谁也耽误不起。他可以保证,再恨父母的儿女,只要家里有个芝麻官做,都是巴不得父母活成彭祖的,他也一样。
要是爹能病得久一点就好了,杜容和这么想着,又往药炉子里添了点水继续熬。
杜老爷喝了一肚子山楂水,暂时混了个水饱,也没去想怎么喂的山楂。
郎氏从前跟他说过,满人家里都这样,生病了就把人饿几顿清肠子,饿几天人就好了一半。
这三兄弟学了不少郎家那头的坏习惯,给他喂山楂汤也是一片孝心。
杜老爷尝到了一点当爹的滋味,乐呵呵地看着榻前的老大笑。
杜容锦是真的担心得不得了,他是听娘说的ῳ*Ɩ 爹撑着了,等老二来了就跟他也这么说。还叫了人一起熬消食药。
他跪了半天早就憋了一肚子话,尤其想说爹怎么跟狗儿似的管不住嘴,但儿子又不能说爹的不是,他就想着自己跪着劝诫爹,要是爹不同意以后少吃点,他就不起来。
等到杜老爷一笑,他就溜过去把话说了,还在榻边磕了两个响头。
杜容和和杜容泰被大哥逼得只能一起磕。
杜老爷半睁着眼还没吱声就被大儿子劈头盖脸说了一顿,看着三磕微红的脑门,整个人如遭雷击!
原来他们是以为自己吃撑了,杜老爷吞吞口水,问:“这个话是谁传出来的?”
三兄弟谁也不想让杜老爷知道这话是郎氏说的。
杜容锦是想着妻子说丈夫的丑事是不驯,让爹知道了,恐怕心里要存个疙瘩,剩下两个则是想为娘保留些颜面。
还是杜容锦闷着头顶了锅道:“是儿子看了两本医术,自己给爹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