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梦起熙宁(39)

作者: 小狗叹气 阅读记录

王家势盛,蔡卞在朝中已经因此受着些酸酸的阴阳怪气,虽说蔡卞从未和臱儿提过抱怨过什么,但臱儿还是怕搬回王家去住再伤了夫君蔡卞的自尊心。

天命

熙宁四年(1071年),时贤士多引去。

杨绘上疏言:“老成人不可不惜。今旧臣告归或屏于外者,悉皆未老,范镇年六十有三、吕诲五十有八、欧阳修六十有五而致仕,富弼六十有八而引疾,司马光、王陶皆五十而求散地,陛下何不思其故邪!”

甲戌,富弼坐沮格青苗,落使相,以左仆射徙判汝州。

己卯,以前旌德县尉王雱为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雱,安石子也,为人剽悍阴刻,无所顾忌。

-------------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八

安石行新法,方平陛辞,极论其害,曰:“民犹水也,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兵犹火也,弗戢必自焚。若新法卒行,必有覆舟、自焚之祸。”帝忧然。

-------------宋史-张方平传

熙宁五年(1072年),行保马法。

辛丑,司天监灵台郎亢瑛言:“天久阴,星失度,宜罢免王安石。”帝以瑛状付中书,安石遂谒告。诏刺配英州牢城,安石翼日乃出。

-------------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八

市易司既立,至果实亦官监卖,彦博以为损国体,敛民怨,致华岳山崩,为帝极言之,且曰:“衣冠之家罔利于市,搢绅清议尚所不容。岂有堂堂大国,皇皇求利,而天意有不示警者乎?”

王安石曰:“华山之变,殆天意为小人发。市易之起,自为细民久困,以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先是韩绛与安石协力排彦博,每议事,绛多面沮之,又置审官四院以夺其权。

彦博内不平,坚求补外,帝遣中使召入,押赴枢密院者数矣。

至是求去益力,遂以守司徒兼侍中、河东节度使、判阳河。

-------------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八

王雱言:“今天下甲胄弓弩以千万计,而无一坚利者,莫若更制。

其法,敛数州之所作而聚以为一,若今钱监之比,择知工事之臣,使典其职,且募良工为匠师。”从之。

己亥,置军器监,以吕惠卿判监事。

-------------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八

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

自去岁秋七月不雨至于是月,帝忧形于色,嗟叹恳恻,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

王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不免。今旱虽久,但当修人事以应之。”

帝曰:“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耳。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者。”

冯京曰:“臣亦闻之。”

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此言,臣未之闻也。”

-------------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八

光州司法参军福清郑侠早年在江宁时就是王安石的学生,年岁也只比王雱大两三岁。

那时他父亲郑翚是江宁酒税监。

经常和王安石的好友杨骥一起在清凉寺读书,

“漏随书卷尽,春逐酒瓶开”。

治平四年(1067年)郑侠中进士,授将作郎,秘书省校书郎。

后经王安石举荐任河南光州司法参军。

曾言,“于国无功,于民无利,华衣美食,与盗何异?”,被百姓誉为“大青天”。

郑侠在光州任职三年期满进京复命,王安石本想留自己的好徒儿在相府推行新法,升为四品京官。

但郑侠却不愿意,认为“法不便民”。

比如“青苗法”,本意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国家借粮给农民,到庄稼收成的时候,农民连带着最多两成的利息还给国家。

这样既便于农民度荒,又增加了国家收入,一举两得。

但此法却剥夺了官员地主们放高利贷的机会,于是就暗中来个“堤外损失堤内补”,层层加息,最高利加五成,甚至有地方“实不出本,勒民出息”。

导致新法不但不便民,还让民众雪上加霜。

王安石在朝堂之上看到的是新法理论上所能带来的美好蓝图和愿景,郑侠在基层却更多看到的是实际实施中的重重阻碍、倒行逆施。

“何时难忘酒?君臣会遇时。

高堂拱尧舜,密席坐高夔。

和气袭万物,欢声连四夷。

此时无一盏,真负鹿鸣诗。”

“何处难缄口,熙宁失政中。

四方三面战,十室九家空。

见佞眸似水,闻忠耳似聋。

君门深万迭,焉能此言通。”

-------------《何处难缄口》郑侠

后来王雱和王安石的侄女婿黎东美都曾动员郑侠到相府为官。注1.

“丞相致意,凡入仕,且要改得一京官,然后可别图差遣,何得介僻如此。

郑侠婉言推辞,“侠本欲执经丞相门下,不意丞相一旦挡路,发言无非以官爵为先。果欲援侠而就之,区区所献有利民物之事,行其一二,使侠进而无愧。”

熙宁六年(1073),大旱接连九个月无雨,六月起又蝗虫成灾,赤野千里,五谷绝收。

地方官催逼青苗贷粮本息,百姓“伐桑撤屋,卖妻鬻子”,饥民情况好的买麦麸吃,差的只能以草根木实充饥,还要被加上锁械刑具负瓦揭木,无数饥民逃荒,大批涌进京城。

风起沙飞,天昏地暗,百姓扶老携幼,疲夫羸老塞道,忧愁困苦,身无完衣。更有森森白骨,被风沙掩埋,令人不忍直视。

郑侠绘《流民图》,上《论新法进流民图疏》,请求朝廷罢除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