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大院来了个大美人(261)
卫明诚沉吟片刻,说:“个子一米八出头,身形魁梧健硕,眉毛尾梢有一颗黑痣。酒量很高,我记得还有个绰号叫‘酒闷子’。”
邢主任拊掌大笑:“就是他!等他安顿好,咱们找个时间一起再试试他酒量如何了,这些年退没退步。”
卫明诚眼眸几不可察地凝了凝,朗然应下。
观众退潮般散去,极目处,寥落分布了几撮人,永河公社这一波人比他们加起来都多。
知青们看到邢主任与卫明诚聊得尽兴,不由地又凑头拾起之前的话题——品评谢茉爱人。
天吶,谢茉的爱人竟然这么好看!
这是女知青们一致的感叹。
那笔直的身条,那大长腿,那劲受有力的腰,那优越的肩颈,那张赏心悦目的英俊脸孔,最难能可贵的是举手投足间带出的那股气势,锋锐精悍却不外扬,压迫感控制得恰到好。跟邢主任并排站,既不会被压下去,也不会过分耀目反碾回去。
有两个腼腆的姑娘脸通红。
她们纯粹欣赏,没啥复杂心思。
紧张激动的。
“这夫妻俩站一起就四个字——赏心悦目!”
“部队这样长相的多吗?”
“想找对象啦?你上回不还说要找个城里的。”
“那是遇见的男同志还不足够优秀!”
“就那谁……”
这边,卫明诚和谢茉已和邢主任说明情况,要脱离队伍了。
***
卫明诚自己开军用吉普来的。
这时代拖拉机都难得,这类小型汽车许多人见都没见过,更别说乘坐了。计划经济时代,小汽车属于配车,是极少数人才能解除到的“高端”物件。
公社领导干事们常到县委,倒是见过,只袁峰和邢主任因公乘坐过。知青们多来自大城市,但出身平常,也是见过没坐过。
谢茉瞧见有几人明显意动,只是碍于脸面和领导当场没把请求说出口,谢茉微微一笑,贴心地主动提议:“车后面座位空着也是空着,坐满这油钱才花得值。”
这年代人面皮普遍更薄,要是她直不楞登说一句“想座就来座”,保准没人迈腿,可能还会得罪某些敏感爱钻牛角的人,这样找一个合理的借口,甚至“有利”于自家的借口,表现得像请他们帮忙一样效果最好,你递个台阶,人家心里没包袱,笑哈哈说笑几句,然后对方欣然接受提议。
虽然双方对实情皆心知肚明,但有这个台阶,彼此日后才好无障碍相处。
这是奶奶传授给谢茉的世事学问,她牢牢记住了,并多次实践验证,事实证明果如此。
这一次也不例外,听她这么一说,表情立马舒展开了。
谢茉多事安排,笑眯眯等他们商量出结果。
风丝儿依旧轻柔,谢茉将覆在眼睫上的发丝拨到耳后,和卫明诚对眼一笑,以口型对他说:“辛苦啦。”
卫明诚忍不住勾唇。
满座,吉普启动。
挥手作别前,邢主任再提一遍约酒这事:“待我和李源沟通好时间就让小谢给你递话,可千万来。”
卫明诚含笑郑重道:“您放心,必到。”
一路雀跃笑说,其他人镇中心下车,卫明诚把谢茉送回家后,又去还车,披着一身细尘回到家,就见谢茉已搭建好“舞台”——饭桌被拾掇干净,上头铺垫着报纸。
“我再去找找块大小合适的布,不然报纸会滑动错位。”谢茉匆匆和卫明诚打过招呼,便一头扎进西间翻检杂物堆。
卫明诚换完衣服,洗干净手脸,再回屋,“舞台”已铺上蓝土布,谢茉赤脚站上头。
头顶的灯泡开着。
谢茉清透如水的眉眼沐浴在光里熠熠生辉。
“卫明诚同志,您的专属报幕演出即将开始,准备好了吗?”
卫明诚低笑一声,颔首。
谢茉说了声“开始”,面上的戏谑之色剎那间被她敛回眼瞳中。
煞有介事地以拳抵唇充当话筒,以经典的“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开头,谢茉复刻了一遍当时报幕的第一幕,词语略有出入,但大意不改,最主要的神态和语气几近一模一样。
一面儿说词,谢茉一面儿再一次遗憾手里没相机。
相机作为这年代的稀罕物件,一台五六百块,还要工业券和介绍信,钱和票倒可以攒攒,但新闻口或电影厂的介绍信不好弄,倒不是真弄不来,但太麻烦太打眼,而且交卷和后续的洗照片都挺费钱的。
算了。
谢茉专心投入到报幕工作中,接连又报了两条。
“……来自纺织厂的女同志们,要把最美的颂歌献给亲爱的祖国……”
“……风雨同舟……我们紧t紧团结在一起,踏过艰难险阻,攀登一座座高山……”
谢茉越说越觉得这场景和小时候扮家家似的,笑音渐渐淹没声线,她情不自禁笑出声,身形微微抖。
这会儿子仿佛找回了些童年的欢乐。
简单又纯粹。
“当心点。”卫明诚急垫两步近前,不放心叮嘱。
“他们都鼓掌欢呼,你反应太冷淡了。”谢茉止住笑,眼里清光濯濯,控诉卫明诚。“他们”,这俩在今天格外灵性的字,被她重音强调。
卫明诚失笑,仰着头看着她:“我心里一直在为你欢呼。”
忖了忖,他又说:“不管是舞台上的你,还是生活中的你。”
他声音听起来一样低沉,较之往常却无端端更醇和温柔,令这句话像一杯佳酿,透着股沉淀良久的回甘。
“哦——”春雨秋风融在谢茉发出的这个字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