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旁观日常(14)

作者: 怀忧公子 阅读记录

这样的人,一旦条件优越了,嘴脸自然就出来了,想她上次在城里遇见二嫂和刘杏花时,两人眼里的炫耀、自得,她可是看的清清楚楚,什么东西啊!

仔细想想她们的心态便也能明白,不就是觉得在刘家时吃住不如她,现在过得比她好吗?可是真的好吗?刘芳是保留疑问的,没必要同她们见识,有的是机会来求她。

二房的名声不大好了,他们自己却是不知道的,等以后可能就会吃苦了。

刘家刚把地里的粮食收回家没有几天,蝗虫来了,铺天盖地,黑压压一片,村里顿时能听见不少人家伤心地嚎叫,这一般是地里有粮食还没收回来的人家。

蝗虫所及之处,绿色瞬间没了,光秃秃的,村里人也不是没事儿做,都知道这年头肯定不好过,这蝗虫是可以吃的,用油那么一炸啊,甭管好吃不好吃,但好歹是个肉味,能填肚子。

于是,穿了长袖的衣衫,拿布把脸捂住,拿起扫把、撮箕和麻袋,就冲了出去,忙的热火朝天,大人忙碌,小孩是不准出去的,蝗虫是有钩子的,厉害着呢。

不一会儿,就扫了二十几麻袋,蝗虫走了,没留在乌鸦山上,而是朝地势低的滩头村方向去了,刘家人此时都有些亢奋,不管不顾的追着蝗虫去了,村里人也是一样,那可是口粮啊,今年收成差,不知道朝廷会不会救济,这时候不弄点粮食,以后可怎么办?

等蝗虫彻底的离开后,刘家多了三十二个麻袋粮食,虽不一定吃,但是看着就不错。刘芳走出门一看,田里地里啥都没了,但村民们脸上还挂有笑容,想是刚刚收成不错。

作者有话要说:补昨天的。

☆、打井

蝗虫走了,地还是一样的干,没有水,地里长不出庄稼,也就没有收成,生活的重压很重。

好些人一天到头的在外面找工,但还不一定有机会,粮食不够的,也只能卖地卖粮了,不少人家都把自己女儿拉到村东的赵伢子家卖了,旁人虽劝,但是也不能多说,自家也不富裕,没有钱借给他们 。卖儿卖女是常态,生活如此而已。

在这个阶级分明的时代,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也是常态。所以刘芳从不觉得家里有不少积蓄,便是有钱人家了,她爹她娘也只是个手艺人而已,别看他们家日子不错,但在大柳树村并不显眼,村里的富户太多,更何况她家惯是喜欢藏富的。

粮食和人,她家都不缺,现在只需要好好面对灾难了。

九月,天热,还是一滴雨都没有,水,很珍贵,村里的两口公用的水井见底了。里正让人掏了掏,还好,还有水,只是每家每天只准打一桶水,不管家里是有多少人。

家里有水井的人家还好,水还够,但是住在附近的村里人家也提着桶来求着打水,不让打也说不过去。

刘家十几米深的井也见底了,使了五两银钱,把井加深了十米,出水还挺稳定的。

把人家井里的水都给打没了,来打水的人多少有些不好意思,有几家也商量着一起打井,只是现在打井的价钱上涨了一半,很不划算。村东的在城里酒楼做伙计的张铁头,脑子活,给出了一个主意。

村里有个叫张麻子的,他是跟着别人打井的,请他帮忙看哪里打井合适,一口井可以给一两银子,不劳他动手,他只要找地方,村里人自己动手。

这法子好,村里人都喜欢,但张麻子却十分为难,虽然他跟着别人打井,一月也就五百钱,但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人家对他还不错,这不是让他不义吗?

村里人连番去游说,张麻子的媳妇、爹娘也同意,最后还是张里正和张族长出马,张麻子这才同意。

也是没办法,都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亲戚,哪能看着他们渴死啊,最后,一同找上打井队说明了原因,人家也同意了,也没开除张麻子。

在人家看来,张麻子才跟了半年,还不能找到水源呢,打井可不只是个力气活,十几年的老师傅都不一定看得准,更何况张麻子这个菜鸟呢!即使没有张麻子,好些村没钱打井的人家也都在到处挖呢!

张铁头这个法子一出,刘芳可高兴坏了。张麻子不一定能看出水源,但刘芳可不一定,她用异能一扫,便知哪里有水,哪里没有水。只是平日里不想太引人瞩目,看着村里人受渴,她也不好受,都是看着她长大的人。

刘芳对这件事的兴致很高,经常把亲侄堂侄当苦力,在旁人眼里是瞎掺和,但反而让他们折腾出了好几个水源,而此时张麻子带领下的村人也只挖到两处泉眼。

后来就成了他们找泉眼,村里人挖,集全村之力,五天内,多了十三口井,虽然挖起来困难,但是人多、心齐,主意多,在张麻子这个半专业人士指导下,井打得不错。

见好就收,这是刘芳的信条,什么事都过犹不及,因她只是在关键时候点拨,他们这个找泉眼小分队,她存在感不强,十几岁的男孩,正是想彰显自己的存在的时候,所以刘芳并没有多出头,这正合她意。

九月,即使田地里没有多少收成,但还是要交税,县里的粮官和捕快还是下乡了。有粮食的交粮食,没粮食的交钱,村里时常传来凄厉的哭喊。

收税,还要收税,他们这里受灾了不说来赈灾,还要他们交税,不同意又能如何,根本反抗不了,只得眼睁睁地看着人把粮食拉走。

在古代,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旱灾是最难熬的,它是缓慢的,一点一点以人类肉眼可见的速度,把人的意志蚕食殆尽,让人一点一点的、一次比一次更绝望痛苦,人的无力与挣扎展露无遗。

一年半了,好些人家存粮吃完了,即使一天一顿,也吃完了。村里大都是沾亲带故的,不帮扶是不行的,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吧!

“娘,爹,咱家的干蝗虫不是还有二十几麻袋吗?可以多给点嘛!”刘芳看见李春华和刘光远眉头紧皱,便想了这么一个法子。

李春华看了看女儿,无奈地笑笑,到底是年岁小,女儿还是太天真了。

“咱家虽有粮食,但是不能给人知道,以后怎样还说不定呢,咱家自己还要吃用!蝗虫虽不好吃,但也是粮食,要是给多了,别人会认为咱家粮食多着呢!”

刘芳愣了,她还是有点现代的思维,在她看来,蝗虫不是人的粮食,是鸡的粮食,毕竟是虫,谁吃呀?

人要是饿得慌了,别说是虫,就是土那也是要吃的,突然觉得自己这想法要不得,以前还觉得刘杏花不融入,原来自己也没好到多少。

好在还不晚,灾荒还没到令人恐慌的地步,她不能在用以前的眼光看人了,要有所防备,以前觉得人吃人,仅限于小说和流传的故事,现在吗,说不定了,有可能随时发生在她身边了。

见女儿明白了,李春华继续说道:“我已经叮嘱过你哥嫂他们了,胆敢有一点透露咱家有粮食,都得给我滚回娘家去。”

“娘,那要是嫂子他们把自己屋里的粮食给娘家呢?”刘芳一语中的,直指核心。

李春华轻轻一笑,“我已经给你哥哥侄子他们说了,让他们盯紧了他们媳妇、娘,只要他们未经我允许,从我刘家拿走任何一点粮食,哪怕是自己屋里的,那全家都滚出去吧!他们不会不听话的,这个时候,离开咱家,是没有活路的。”

“你跟乖女说这些干啥,这就不是她能听的。乖女,别烦心,一切有爹呢!”

刘光远这个做父亲的,总希望女儿能活的单纯点,就这样,多好,大家都宠着,凡是不操心。

刘芳不答话,只嘿嘿地笑,有爹有娘,真好!

李春华也知道刘光远的心思,也不跟他吵,她难道不希望女儿能万事不操心,到底是个男人家,哪知道女人的苦啊,在家的时候不多学点,等以后去了别人家再学,那学到的可都是吃了亏的呀!